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查看日志|返回日志列表

记者探访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保证嫦娥平安奔月

标签嫦娥  西安  卫星  测控  奔月  2010-10-03 07:20
   

10月1日18时59分,随着一声惊天轰鸣,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嫦娥二号”拔地而起,直刺苍穹……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所属厦门测控站、智利圣地亚哥站、喀什站、青岛站随即展开测控接力。

万里奔月路,“嫦娥”有人牵。记者走进承担着我国航天器测控、回收和在轨卫星长期管理任务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这里是祖国航天测控事业的发祥地,曾经见证了祖国四十余颗卫星鏖战太空,七次“ 神舟”飞船捷报频传,“嫦娥一号”任务的潇洒奔月,今年国庆之际,他们又要陪伴“嫦娥二号”奔月。

此次“嫦娥二号”任务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及所属喀什测控站、青岛测控站、厦门测控站以及智利圣地亚哥站将完成卫星在轨寿命期间的全程监测,拉开“嫦娥二号”征战太空的恢宏序幕。

    “关闭各类信号源、塔上应答机,天线置于等待点。”

“功率上天线。”

“一分钟准备,各号开始记盘。”

“各号密切监视设备。”

全体参试人员屏住呼吸,全神贯注。19时05分,频谱仪上信号的闪动瞬间打破了厦门测控站宁静的夜空。

“厦门测控站发现目标。”

“厦门测控站双捕完成。”

“厦门测控站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

当“嫦娥二号”腾空而起之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所属厦门测控站开始对发射段火箭跟踪测量、火箭遥测接收、卫星跟踪测量和卫星遥测接收,向卫星发送遥控指令。

此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大厅内早已经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他们将处理各测控站送来火箭遥测和外测数据,监视火箭飞行状态,向北京中心转发遥测数据的处理结果。

19时25分,星箭分离,“嫦娥二号”卫星直接进入到了近地点高度为200公里、远地点高度为380000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西安中心所属智利圣地亚哥测控站随即对卫星进行跟踪测量、接收卫星遥测数据,向卫星发送遥控指令,向北京中心和西安中心传送各类测量数据。由于此次火箭是直接把卫星送入地-月转移轨道,数据弧段短,快速定轨成为“嫦娥二号”卫星任务对测控技术的严峻考验。

西安中心广大科技人员紧密配合北京中心,在短短10分钟之内就完成了卫星的快速轨道确定,实现了超大椭圆轨道的短弧定轨。

据了解,前期备战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轨道室针对此次定轨难度大的特点,做了大量的仿真试验,认真分析各种观测数据,及时发现并标定各种系统误差,对轨道选优原则进行了适当调整,制定出最佳定轨策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软件室还通过各种新型测量手段减少测量误差,提高定轨精度。

19时40分,中心所属智利圣地亚哥测控站成功向“嫦娥二号”卫星发送了太阳帆板展开指令。

20时01分,“嫦娥二号”卫星又根据智利圣地亚哥测控站转发的指令,成功完成定向天线展开和动量轮启动等遥控指令发送任务。

离开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时,记者了解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青岛测控站和喀什测控站是此次“嫦娥二号”任务的主控站,为了纠正偏差,在“嫦娥”奔月的“漫长旅程”中,喀什测控站和青岛测控站将根据北京中心的指令,在卫星入轨后,对“嫦娥二号”卫星进行遥控、数据注入和2—3次中途修正,以保证“嫦娥二号”平安奔月。

   

航天六院“金牌动力”推举“嫦娥”奔月

通讯员 张美书 张平 本报记者 沈谦

航天六院在 “嫦娥二号”卫星发射任务中,承担着长征三号丙遥七火箭用一、二、三级发动机、助推器发动机、姿控发动机和卫星变轨姿控发动机的重要任务,尤其是担负起卫星变轨任务的490N双组液体推进剂变轨发动机,成为保证探测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该发动机已在20余颗卫星上成功应用,全部满足飞行要求,被誉为“金牌发动机”。

在六院院长谭永华的心中,“可靠性”早已成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天条。六院下属的11所承担着火箭一、二级及助推发动机的研制任务,科技人员深刻地认识到,尽管一、二级发动机很成熟,可靠性也很高,但发动机产品仍存在着薄弱环节。为了进一步提高发动机适应环境变化的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研制人员昼夜奋战,高度重视环境适应性研究,高度关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人、机、料、法、环等因素的变化和控制情况,目的只有一个:为嫦娥二号提供强大可靠的飞天动力。

六院下属的7103厂在发动机及组合件装配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多余物控制措施:装配前认真清理工作现场;按册清点工、量具;现场设专职值班员,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装配现场;在工序周转、装配间歇发动机敞口部位一律加封堵盖。这一切有效的措施确保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嫦娥二号卫星需要十几次轨控的过程才能与月球如约相会,每次轨控都要准时精确,特别是第三次近地点加速和第一次近月制动只有一次机会,稍有差错都有可能对飞行任务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导致前功尽弃。而承担变轨任务的就是六院研制的490N发动机。

490N发动机是探月工程关键技术之一,是六院801所自行研制的我国第一台空间发动机。根据任务需求,490N发动机要在嫦娥二号绕月飞行轨道上某次关机后,时隔6个月后要求再次启动。在轨这段时间,发动机不能出现任何异常。

针对这一新的要求,研制队伍对以往大量的试验数据展开了仔细分析,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最终给出了能够满足该要求的明确结论。该所为此还积极开展了相关试验验证工作,而且在2009年11月得到了在轨某卫星的试验验证。得到相关试验结果后,嫦娥二号卫星两总系统非常满意。

让国人更加振奋的是,为了适应绕月探测工程三步走和深空探测的战略需要,六院研制的新一代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已经攻克了所有关键技术,这种绿色环保型发动机的面世,将我国现有的火箭运载能力提高三倍以上,将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绕月探测工程、深空探测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动力。

771所为“嫦娥”研制“大脑系统”

本报记者 沈谦 通讯员 赵向荣 高阳

在嫦娥二号工程的研制测试过程中,作为国家唯一的集计算机、半导体集成电路和混合集成电路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大型专业研究所771所承担了大量的配套研制任务。其中,在电路方面,给“嫦娥二号”卫星配套的半导体集成电路6个品种、260只,混合集成电路17个品种、441只。给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配套的半导体集成电路4个品种、567只,混合集成电路17个品种、771只。计算机方面,给“嫦娥二号”卫星配套研制的中央处理单元CTU和LDPC模块(IOB板)。给火箭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配套的有长三丙箭载计算机,软件测试台和舰载机单元测试等产品任务。

771所计算机设计制造部长三丙火箭计算机项目组共有5个人,在承接着箭载计算机研制任务的同时,也承担着其余4种箭上控制计算机,以及这5种设备的单元测试设备和其他地面单机和单板设备的研制任务,除此之外,还承接着1项预先研究项目和集团公司的箭机型谱定型任务。长三系列火箭是我国对内对外航天器发射的主力火箭。今年下半年进入了发射的高密度期,从七月份开始,短短的6个月需要完成6发火箭的发射任务,这其中就包含着国人期盼的嫦娥二号。

这次承载嫦娥二号顺利升空,是长三系列火箭三冗余箭载计算机的第19次发射。771所计算机设计制造部长三丙火箭计算机项目组在完成大量工作的同时,用严谨的工作作风,忘我的工作热情,确保了产品质量,为我所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做出了贡献。

分享 302 次阅读 | 0 个评论

留下脚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