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本报持续关注西安市城市道路交通问题,为缓解道路拥堵提出了不少建议,要实现“关天规划”提出的“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的出行难题,成为西安市政协委员们关注的重点课题。
昨日,在政协西安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上,西安市政协通过成立专题调研组,进行长达近半年的调查,
■问题1 人、车、路矛盾冲突不断
西安市机动车现130万辆的保有量,每年仍在以30%的速度递增,车管所平均每天800辆新车入户挂牌,但道路发展远不能满足车辆通行需求,拥堵在所难免。
在调研中发现,西安市一些主干道和市中心繁华区公交线路重复率过高,公交站点密集,由于没有实施机非分离,公交车、正常车流、人流集合在一起,交通拥堵时常发生。再加上由于城市规划、建设等历史原因,使市区一些繁华街区成为交通拥堵的重灾区。
□建议规划时要进行交通影响评价
要建立并完善跨部门的交通建设和管理协调机制和机构。规划部门在制定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时,应当充分考虑交通因素,合理设置道路交通网,逐步制定出台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交通影响评价、区域性交通改善规划、停车规划和交通阻塞整治规划等一系列近期和中长期交通发展规划。特别是对大型建筑和商贸市场的规划、建设,要进行必要的交通影响评价,避免造成区域性交通拥堵。
■问题2 “马路停车场”愈演愈烈
调研中发现,西安市现有机动车130万辆,按照百辆汽车停车位数要达45个的要求,应提供58.5万个停车泊位。
可目前西安市泊位仅有9万个,即使加上2.7万个占道泊位,停车泊位缺口巨大,马路成停车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二环以内区域大型建筑停车场挪作他用的接近50%。
□建议城市中心地带建设立体停车库
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在城市中心地带建设立体停车库;在一环路和二环路之间鼓励修建公共停车设施,每年新增公共停车位1万个;在二环路依法发展公共停车设施;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停车-换乘”枢纽设施;加强对外交通和市内交通的衔接,重点建设一批综合交通枢纽、公交停车场和保养场等。
与此同时,加强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管理;改革现行占道停车经营模式,推广使用停车电子收费系统;制定中心城内停车场资源共享办法,逐步开放单位内部停车场,实行错时停车、有偿使用。
■问题3 公交优先未有效实现
调研中发现,西安市公交总公司现有的6个保养场和11个停车场已无法满足停放和保养需要。现有已建成的19条公交优先道中,一部分建在非机动车道上,造成事故频发。公交车站大多没有公交港湾,造成车辆进站困难,运行缓慢。高峰期公交优先通道平均车速一环内仅为11.91公里/小时,二环内仅为11.71/小时。在出租汽车行业存在出租车辆少、乘客上下车停靠点较少等问题。
□建议努力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
要发展常规公交、快速公交、轨道交通,同时创新和引进其他公共交通模式,逐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地面交通为辅,出租汽车为补充”的公共交通构成方式,努力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
要加快建设公交专用道和公交港湾,启动快速公交建设,形成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地面公交网络。
另外,应逐年增加出租车数量。在客源广泛、乘车需求大的地方,增加出租车上下客停靠点。合理规划、建设、近距离、区域性公交线路,把二环内长途客运站点全部迁至三环附近区域,实现长途客运与市区公交的合理换乘。 本报记者 刘兢(华商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