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查看日志|返回日志列表

降雨量达每小时50毫米以上 西安就会道路积水

标签东方威尼斯  气象台发布  城市内涝  西安市  交通事故  2011-07-14 10:22

西安“看海”未雨绸缪的隐忧

今年夏季,进入汛期以来,北京、武汉、成都、重庆、杭州、南京等地相继出现了少有的暴雨天气,多个城市轮番上演暴雨淹城的“东方威尼斯”景象,人们不禁调侃道:内陆城市居然也出现了 “看海”奇观。7月5日至6日,西安市也遭受了50年一遇的降水。7月5日10时,西安市气象台发布了暴雨蓝色预警。截至7月6日17时,下雨两天西安发生交通事故125起,24人受伤,造成经济损失57.1万元,局部地区出现“内涝”,给市民出行、乘车、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困难。

据了解,如果降雨量达到每小时50毫米以上,西安就会出现道路积水。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不禁要问,如果出现北京那样(50-176毫米/小时)的暴雨天气,西安能经得住吗?一旦出现,又该怎样预防?尽管,目前气象部门的预报以及市政部门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告诉人们不必担心城市内涝,但多年来,西安汛期出现的局部“内涝”现象使人记忆犹新,今年能否彻底根除“内涝”仍是一个有待破解的难题。

   “内涝”记忆

不堪回首的情景

2009年8月16日,西安遭遇当年强度最大的一次瞬时暴雨,造成33处道路积水,积水深度多数超过30厘米,其中文景路下穿、未央路六公司、振华路积水深度更是达到50厘米。“二三十年前,西安也能见到暴雨,都没见雨水积到这个程度。”60多岁的王家炳是“老西安”了,他望着眼前的一片汪洋,非常纳闷:“为啥城市发展了,积水却严重了?为什么每逢中到大雨,西安就会积水成灾?”作为一名老西安,他渴望雨天出门不用挽起裤腿趟水,市民乘车也不用担心过积水造成熄火,无法准时上班。

据悉,在当日的暴雨中,西安市排水主干管(如:大环河、城河、环南路、北二环、太华北路、桃园路、朱宏路)大多满流,无法及时排放雨水,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雨水向低洼处倒灌,导致积水严重。

此后,仅过一年时间,2010年9月11日8时30分许,一场暴雨刚刚停歇,在长安区S358省道长安厦岗路口,一名匆匆赶路的女子不慎跌入下水道,被激流冲走。10多分钟,路面的积水逐渐退去,一个留有豁口的下水道露了出来。这个下水道埋有线缆,豁口长约2米,宽约1米,深约1.5米。据四周的居民介绍,当时路面积水很深,趟水过路的行人无法看清脚下的情况。要是相关部门早点发现这个隐患,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

“下水道”被法国作家雨果称作“一个城市的良心”,这个良心是城市完善其功能的动力,是居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障。但遗憾的是,西安的地下管道,常患“肠梗阻”——2011年6月27日上午,由于连日下雨,城区多处下水道井盖出现冒水状况。中心广场家润多停车场南门口,西安一处下水道更是出现了“井喷”现象,污秽之水到处横流,几百米的马路都成了秽水河,各种污秽物流得满地都是。过往行人纷纷掩鼻、踮起脚尖迅速通过。

据附近群众反映,该下水道从6月25日下午3时就开始冒水,没有得到及时处置,遂发展成了污水成河的状况。记者将此情况反映给了市政工程维护管理处。该处一工作人员称,当天,城区出现多处下水道堵塞状况,维修人员一时无暇顾及此处。

内涝成因

瞬时暴雨考验地下排水功能

进入21世纪以来,西安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雨水排放系统经过逐年改造逐渐形成,“昆明湖”、“兴庆二湖”(市民对昆明路、兴庆路低洼积水严重地段的戏称)雨天积水成“湖”的情况彻底解决。但与此同时,遇到瞬时暴雨天气,西安仍有多处地方积水,难以彻底根治。

据市政专家分析,雨水排放至河流经过以下过程:汇水—渗水—收水—输水—蓄水—排水等,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影响到雨水的排放,造成积水。首先雨水落地后,自然汇集向低洼处流动,这个过程中,道路上若有塑料袋、废纸片等垃圾杂物阻挡水流,而雨量又太大,雨水汇集排放速度将受到影响。其次,城市发展后,城市道路普遍硬化,土地减少,客观上使得地面渗水功能大幅降低,更多的需要经管道排放至河流。西安市逐年增加受水井箅密度的办法,提高收水效率,因雨水无法及时收入管道而积水的情况大为好转。西安的下水排放以往都是雨水、污水混排,即两种水使用同一管道排放。随着西安市近年来的管网改造,雨、污水逐步实现分排,这种情况已有所好转。但是,城市管网设计多数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布局,管径要小很多,遇到瞬时暴雨,仍然会排放不及。由此看出,城市排水管网管径较小、瞬时降雨量太大、城市缺少渗水土地等原因都会造成西安雨天“内涝”。“不可否认的是,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能力的强弱,反映了一个城市内在基础设施能力水平的高低。”西安市市政公用局局长雷英杰表示,西安积水路段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一是集中在城中村改造地区;二是二环路到三环路之间的连接线;三是短时集中降雨量超出市政设施设计预期的路段。

另外,有关专家利用西安市近10—40年降水资料、市政信息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强降水内涝的成因。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或过程量偏大的降水天气过程是引发西安市内涝的直接气象因素;排水能力的强弱是发生内涝关键因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极端降雨的强度及大于10mm/h降水的总时次数均有上升趋势,强降水发生概率的提高加强了内涝灾害发生频率及强度,城市效应是内涝加强的主要原因。

难破困局

原有的排水设计没跟上发展速度

每一次内涝过后,城市的管理者都公开表示要下力气加强地下排水管道系统建设,解决内涝问题,但内涝的问题仍然存在。据西安市市政设施管理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

1985年,西安市区道路已基本上铺装成水泥或沥青路面,主要交通要道已经拓宽,市区铺装道路总长度达489公里,下水道总长度为426公里,改善了城市的排水状况。1990年,西安市区铺装道路总长度达到549公里,下水道总长度达到672公里,是1949年的7.1倍和26.2倍。2001年,西安市市政设施维护工作,全年完成投资7718.5万元,其中,疏通下水道1112公里,掏井11.99万座(次),升降、更换井框盖3237座,明渠清淤12355立方米,处理塌陷3467平方米。2005年,西安市疏通下水道969公里,挖井106600座次;升降、更换井框盖12269个;清理明渠1398立方米;处理塌陷9683平方米。当年,政府投资对西安市的90多处积水点进行了改造,目前,全市尚存的积水点减少到56处,汛期西安局部内涝的现象仍然存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院长黄延林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普遍内涝,关键在于城市原有的排水设计没跟上城市发展速度。例如,国内最常用的管网标准按照应对一年一遇的降雨量设计,降雨量一旦超过这个标准,雨水就很难通过排水系统排出。这里面涉及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城市化进程太快,而老城区还用老管网,原有的设施已无法承担起现在的责任。

面对汛情

随时启动应急预案

据悉,今年西安市政防汛的主要任务为全市道路56处(含立交桥下穿隧道)低洼地及积水点的监测、防汛、抢险;确保所管辖25座值守泵站的正常运行;立交桥和跨浐河、灞河桥及跨昆明渠、618渠桥的安全监测、抢险;全市114座人行天桥及11座地下通道的正常运行、监测等。

今年,西安市市政部门组建了千余人防汛队伍,已准备编织袋5000条,麻袋1600条,草袋1500条,交通隔离墩160个,发电机组8台,各类抽水泵24台,以及50多辆巡视车,30多台大型防汛机械车辆。这是西安市政部门为应对今年可能出现的集中降雨而准备的严密的监控和充分的预防措施。“不会出现北京等地的情况,如果一旦出现,我们会启动应急预案。”西安市政防汛部门工作人员雷海强表示,近年来,西安市市政部门会在汛期来临前对全市管辖的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清掏疏通,对陈旧排水管网进行改造,目前西安市城区市政道路排水管网和防汛能力已经得到了较大提升,今年的雨情也在掌控之中。“这几年,我们先后打通了通向城市周边河流的5个出水口,改造了全市350余处积水点,对城市道路上的主管网进行了改造疏通,使全市的排水设施得到较大改善。”西安市市政公用局局长雷英杰称,这些举措有效避免了以往城区多处大面积积水的情况,基本实现了“中雨不积水、大雨少积水、暴雨短积水”的目标。

7月7日,在西安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针对城市管理,结合当前流传甚广的“到武汉去看海”、“到长沙去看海”等戏说,直言西安市在市政建设和管理中同样存在不少问题。“西安还没有看海,那是因为没有下那么大的雨,要是真下那么大,我看看海的地方也不少。”为西安市的市政建设者和管理者敲响了抗洪防涝的警钟。

文/图 本报记者 杨立(三秦都市报)

分享 673 次阅读 | 0 个评论

留下脚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