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查看日志|返回日志列表

从幼儿园到高中 扩优提质

2023-08-31 15:16

目标

学前教育

优质普惠

巩固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公办园占比力争达到60%以上

义务教育

优质均衡

扩增一批新优质学校

义务教育优质学位供给大幅增加

普通高中

优质特色

培育一批优质特色高中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提升

举措

学前教育

稳步增加公办学位供给

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营利性民办园要坚持公益属性

推动幼儿园与小学深度衔接

义务教育

按照3至5年一周期制定新优质学校成长发展规划

加快办好一批新优质学校

健全优质均衡推进机制

普通高中

深挖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

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基础教育的两份意见

新建一批

加大投入力度“新建一批”:高起点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增加学位供给

帮扶一批

创新办学机制“帮扶一批”:通过集团化办学、“组团式”帮扶、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托管帮扶县中等方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

提升一批

多样化发展“提升一批”: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率先开展特色办学试点,积极发展综合高中,推进职普融通

扩容一批

有序增加招生计划“扩容一批”:深入挖掘现有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并结合实际优化招生计划安排,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教育部3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这两份意见。

《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

以推进师资配置

均衡化为重点

加快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指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性公共教育服务,由政府承担保障供给的主要责任,引导经营主体和公益性社会机构补充供给。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介绍,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保障义务教育,要实现“优质均衡”;保障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要实现“应助尽助”;保障面向青少年学生的卫生健康、文化体育、就业创业等其他基本公共服务,要实现“应保尽保”。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关键在于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田祖荫表示,当前义务教育面临着城乡、区域、校际、群体的四大差距。

《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以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差距;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以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为重点,加快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以推进教育关爱制度化为重点,加快缩小群体教育差距。

意见展望,到2027年,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供给总量进一步扩大,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治理体系适应教育强国需要,市(地、州、盟)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绝大多数县(市、区、旗)域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适龄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前列。

《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

针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不充分

有序增加招生计划“扩容一批”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9.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6%,比2012年分别提高25.2%、3.7%、6.6%;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超过95%。我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总体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优质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均,育人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田祖荫说。

《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8项行动: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特殊教育学生关爱行动、素质教育提升行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数字化战略行动、综合改革攻坚行动。

这份意见首次明确公办园公用经费标准,提出各地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原则上应于2024年达到600元/年·人。

义务教育方面,将推进优质学校挖潜扩容,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着力加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

针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不充分、部分县中水平不高等问题,将加大投入力度“新建一批”、创新办学机制“帮扶一批”、多样化发展“提升一批”、有序增加招生计划“扩容一批”。

如何落实两份意见

出台一些硬招实招

鼓励地方先行先试

如何更好贯彻落实两份意见?田祖荫表示,将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出台一些硬招实招,明确责任分工;对重点任务和关键指标建立定期调度机制;进一步加强学龄人口变化预测前瞻性研究以及城乡学校布局合理性研究,进一步加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应用,促进优质资源更广泛共享。

此外,教育部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激发基层的创新活力,积极挖掘推广各地各校扩优提质的典型经验。

在财政投入上,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刘景介绍,学前教育方面,重在支持普惠发展,健全公办园生均拨款制度。义务教育方面,将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深入推进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普通高中方面,继续支持各地改善办学条件和多样化发展,着力提升县中质量。特殊教育方面,进一步完善财政保障机制,给予特殊孩子特殊的关爱。

今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教育部重点从课程、教学、评价、支撑及加强科学教育等方面入手,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长陈云龙说。

“优质均衡意见”提出四个着力点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主要内容,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织牢织密服务保障网,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优质均衡。

1.什么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按照国家权威部门的有关定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指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性公共教育服务,由政府承担保障供给的主要责任,引导市场主体和公益性社会机构补充供给。

2.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包含哪些内容?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障义务教育,要实现“优质均衡”;二是保障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要实现“应助尽助”;三是保障面向青少年学生的卫生健康、文化体育、就业创业等其他基本公共服务,要实现“应保尽保”。《优质均衡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优先保障、政府主责、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优质均衡。

3.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关键着力点在哪里?

关键在于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当前义务教育面临着城乡、区域、校际、群体的四大差距,要着力完善政策措施,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促进教育公平。

第一是以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差距。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各项办学条件达到规定标准,创造良好的教学、文化、生活环境。加大对中西部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省级政府要聚焦促进省域内不同地市、县区之间缩小办学条件和水平的差距。

第二是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要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合理规划布局城乡学校,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切实解决城镇挤、乡村弱问题。推进教育数字化,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服务农村边远地区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是以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为重点,加快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实施校长教师有序交流轮岗行动计划,完善交流轮岗保障与激励机制,加快推动县域内校际间师资均衡配置。完善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办法及运行机制,加快实现集团内、学区内校际优质均衡。

第四是以推进教育关爱制度化为重点,加快缩小群体教育差距。完善随迁子女入学保障政策,加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教育保障和关爱保护,确保不同群体适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进一步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

“扩优提质行动”提出八大行动

《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

>>主要目标

到2027年,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的城乡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供给调整机制基本建立,优质教育资源扩充机制更加健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巩固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力争达到60%以上;扩增一批新优质义务教育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学位供给大幅增加;培育一批优质特色高中,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扎实推进,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在20万人口以上的县基本实现全覆盖,融合教育水平显著提升,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7%以上。

>>八大行动

1.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

主要解决学前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优质普惠性资源不足问题。一是首次明确公办园公用经费标准,提出“各地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原则上应于2024年达到600元/年·人”。二是优化普惠性资源结构,稳步增加公办学位供给,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三是加强民办园收费监管,强化营利性民办园收费调控,遏制过高收费。

2.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

主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乡校际差距大问题。一是推进优质学校挖潜扩容,对有条件的、办学水平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学校,“一校一案”合理制定挖潜扩容工作方案,进一步扩大优质学位供给。二是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制定区域优质学校成长发展规划,倾斜支持帮扶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成长为优质学校,办好“家门口”的每所学校。三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因地制宜适当整合小、散、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着力加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

3.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

主要解决普通高中多样发展不充分、部分县中水平不高以及群众职普分流焦虑问题。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新建一批”,高起点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增加学位供给。二是创新办学机制“帮扶一批”,通过集团化办学、“组团式”帮扶、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托管帮扶县中等方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三是多样化发展“提升一批”,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率先开展特色办学试点,积极发展综合高中,推进职普融通。四是有序增加招生计划“扩容一批”,深入挖掘现有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并结合实际优化招生计划安排,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4.特殊教育学生关爱行动

主要解决特殊教育资源不足、适宜性不强问题。一是扩大特殊教育资源,鼓励20万人口以上的县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20万人口以下的县因地制宜设立特教班;推动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较大城市加快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二是推进普惠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和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加强融合教育资源建设。

5.素质教育提升行动

主要是构建“大思政”体系,加强科学与文化素质培养,强化体美劳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

主要是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推动教师有序交流轮岗,提高师资保障水平。

7.数字化战略行动

主要是提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应用水平,完善国家基础教育管理服务平台,赋能高质量发展。

8.综合改革攻坚行动

主要是推进质量评价改革,深化考试招生改革,全面推进协同育人,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解读

从职普分流到融通

让学生和家长有更多选择

普通高中扩招,这一消息如平地惊雷,被诸多媒体争相转发,引发诸多关注。

>>划重点

“综合高中”即“普高和职业教育的结合高中”

从4点内容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第4点与前3点互为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从新建、帮扶、提升等3种渠道扩大优质高中的供给,最终实现“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新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同时通过各种类型的“帮扶”,类似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名校+”来提升普通高中的教学质量,实现学位增加和优质普通高中数量扩大。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提出“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率先试点综合高中”。“综合高中”即“普高和职业教育的结合高中”,学制通常为4年,高考时被普通高校录取的学生,可取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籍;未被普通高校录取的学生,保留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籍,继续完成第四年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学习,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由学校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并可参加当年的高等职业学院的招生考试。

>>专家解读

推进职普融通

缓解职普分流造成的焦虑

教育专家刘鹏认为,上述政策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是重大利好,通过多样化措施增加优质普通高中的供给、推进职普融通,缓解职普分流造成的焦虑。

2022年5月1日,新版《职业教育法》发布: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

“多年来,职普‘分流’的相关政策的确引发过多次舆情。‘分流’的说法来自于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其中提出‘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家长常说的‘职普分流’包括中、高考两次选拔性分流,被分流的中职、高职学生以就业为目标。”刘鹏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的定位已不再以就业为主,而是升学与就业并重。而综合高中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给孩子的潜能发挥留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再结合学习成绩和自身特点进行选择,既可选择就业即职业方向,也可以继续选择升学,即原来普高方向,也就是说可以多条腿走路,是缓解职普分流焦虑的一个重要措施。”

同时,刘鹏认为,还将会出现一批可通过‘自主招生’来招收符合学校特色发展、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比如美术、音乐、戏剧、语言等特长生,即特色普通高中。

而这一系列的变化也将会对日前竞争激烈的中考产生深远影响。“中考的选拔性会进一步降低,难度和考试科目都会减少。比如,北京市教育局此前就官宣‘2025年的北京市中考将取消史地化生’考试等,当然推广到全国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但这一定是今后中考改革的趋势。”刘鹏说,“同时,对于职业教育的学校来说,更应抓住当下发展机遇,积极落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政策,提高教学质量。” 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

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

未来三年左右

全国12万“银龄教师”将支教

主要涵盖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终身教育和民办教育五大领域

近日,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全方位推动退休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计划提出目标任务:经过三年左右时间,银龄教师服务各级各类教育的工作体系基本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银龄教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数字化赋能银龄教师工作水平不断增强,开放灵活的线上线下支教方式不断完善,全国银龄教师队伍总量达12万人左右,在推动建设教育强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中发挥明显作用。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计划》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计划》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教育领域也将迎来教师的退休高峰。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通过实施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搭建国家层面老有所为的广阔平台,挖潜退休教师资源优势,发挥其有益补充、示范引领和传帮带作用,助力青年教师和青少年学生发展成长,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前期已有试点探索。教育部于2018年启动实施中小学银龄讲学计划,2020年启动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累计招募20000余名中小学退休教师,近1000名部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等“双一流”建设高校退休教师开展支教支研,既发挥了退休教师余热,又提升了受援校、受援地教育发展水平,形成了多赢的良好局面,有基础、有条件在新形势下实现优化升级,发挥综合效益。

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计划》实施的主要考虑和预期目标?

答:《计划》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将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统筹考虑,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统筹考虑,挖潜退休教师资源优势与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统筹考虑,为优秀退休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老有所为搭建广阔平台,全方位推动优秀退休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计划》拟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银龄教师服务各级各类教育的工作体系基本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银龄教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数字化赋能银龄教师工作水平不断增强,开放灵活的线上线下支教方式不断完善,全国银龄教师队伍总量达12万人左右,在推动建设教育强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中发挥明显作用。

问:《计划》的实施范围是什么?

答: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主要涵盖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终身教育和民办教育五大领域,将各级各类学校及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开放教育机构纳入实施范围。五大领域各有侧重,有重点地予以支持。其中:

普通高等教育领域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重点支持有发展潜力、有优势特色学科的普通高等学校和民族地区新建或急需提升发展水平的普通高等学校;职业教育领域聚焦深化产教融合,重点支持具有地方产业重大需求、需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的职业院校;基础教育领域聚焦基础教育提质扩优,在现有中小学银龄讲学计划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终身教育领域聚焦建强师资队伍,支持各级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开放教育机构提升发展水平;民办教育领域聚焦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发展,重点支持急需高素质教师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

问:银龄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以及履行哪些职责?

答:银龄教师应当政治可靠、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良,同时身体健康、甘于奉献、不怕吃苦、作风扎实。申请参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民办教育领域的线下银龄教师年龄一般应在70(含)岁以下,参与基础教育领域的线下银龄教师年龄一般应在65(含)岁以下,线上银龄教师年龄可适当放宽。银龄教师一般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基础教育领域银龄教师可适当放宽至中级职称。

银龄教师应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专业优势和经验优势,通过课程教学、教学指导、课题研究、团队建设指导等方式,指导青年教师发展成长,带动提升受援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同时发挥在教育引导和关爱保护青少年方面的优势作用,开展系列共育活动,培育时代新人。

问:如何做好银龄教师的服务保障工作?

答:银龄教师退休不退岗,坚持老有所为,发挥余热,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银龄教师也面临着一些客观困难,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予以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计划》明确指出,要依托已有机构建立银龄教师培训基地和银龄教师中心,加强对银龄教师的岗前指导和研修支持,健全服务保障,关心关爱银龄教师身心健康,为银龄教师安心从教营造良好环境。同时,受援省份及援受学校也应在购买保险、医疗、住宿、交通等方面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问:如何做好《计划》的贯彻落实?

答:要强化统筹协调,各级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科学院、科协等部门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动员支持本领域符合条件的优秀退休人员参与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要加强经费保障,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调动地方、学校、社会力量投入积极性。要完善政策支持,银龄教师可参照相关统计规定,作为校外教师折算计入专任教师总数,纳入相关指标内容。要注重数字赋能,建设银龄教师数据库、支教服务平台,与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国家老年大学(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师资库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要加强宣传引导,对在银龄教师工作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国家相关规定予以表彰,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银龄教师的浓厚氛围。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据新华社央视等(华商报)

分享 27 次阅读 | 0 个评论

留下脚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