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查看日志|返回日志列表

西安易俗社让大秦正声“古调”有“新弹”

2023-09-05 15:56

“易俗社·梨园夜”演出现场

“没有想到,有一天,我竟然会在戏台前流连忘返。”8月25日晚,来自重庆的“00后”游客王筱潇一身秦腔花旦装扮,在钟楼脚下有着111年历史的西安易俗社中,沉浸式感受了这里最新推出的秦腔夜游文旅体验项目“易俗社·梨园夜”。

一声秦腔,唱出的是壮阔正声,留下的是余韵无穷——新的生活需要新的审美风尚和新的观演关系,这激发了创作者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作为,西安易俗社在城市文化热土之上不断开拓戏曲艺术表达、传承新境界,展开拥抱“Z世代(一般指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之间的年轻人;诞生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的多样青春探索,成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西安“老树发新枝”、创新潮涌的生动缩影。

探索演出路径

方寸“小舞台”拓展为多元“大舞台”

夜空下的易俗社庭院你见过吗?这里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精彩:包拯、孙悟空、铁扇公主、哪吒、李白、岳飞……一位位秦腔中的戏曲人物走下戏台,与大众挽手“走进”五彩斑斓的戏曲画卷。酣畅淋漓的大秦之腔、绚丽多彩的翩跹乐舞背后,是这座百年剧社积极拥抱青年群体、拓宽戏曲艺术传播边界路径的行动。

今年8月,西安易俗社推出了全国首款以秦腔文化为载体的秦腔夜游文旅体验项目“易俗社·梨园夜”,探索“戏曲+旅游”新模式,开辟“戏曲+体验”新路径。主题演出以“百戏之祖”“百年芳华”“百花争艳”等篇章组成,将秦腔经典剧目、易俗社与西安城市百余年相伴相生的文化史与手眼身法步中的秦腔绝技融为一体,全新展现。

易俗社品牌创新设计展吸引了小游客驻足观赏

夜游犹如一场“秦腔嘉年华”,游客可以穿上戏装,沉浸式观演。每走一步都是历史,每幕场景都是“易”韵悠长——易俗社百年海棠树下,“一马砍倒三马颠”,“岳飞”唱响一代爱国英雄的浩气长歌;步入“唐梨园”环节,《李白长安行》的片段演出,在秦腔声中将千年前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最吸引游客观众的,莫过于秦腔技巧的展示与互动体验——吹火、长绸、刀枪对打……近在咫尺的演员们身姿时而柔美如轻燕,时而刚柔并济果断爽利,精彩的表演让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

“水袖表演分为抛、捉、抖、扬、绕、翻、缠、抓、冲……每一个步骤都做到,那这个水袖就舞得漂亮了!”欣赏完演出的王筱潇,在接受西安易俗社演员的“现场辅导”体验时,呼唤同伴赶紧给自己录小视频,“等会儿就把我这个新学的‘绝活’发到朋友圈。”

在西安易俗社工作人员、《易俗社·梨园夜》策划者之一的蒲国伟眼中,这正是活动希望实现的理念之一,“当代观众对戏曲艺术的观赏需求,正在从传统的方寸小舞台走进沉浸式演出空间。多场景、多样态、多风格的演出形式,能够结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兴趣和关注热点,让戏曲艺术走出单一演出空间,回到日常生活。我们希望通过更多探索和创新演出形式,让秦腔走进、触及更多人,在多样态观演关系中,让更多人了解秦腔、喜爱秦腔,继而有可能参与到秦腔的创作与演出、传承与传播中去”。

非遗“拥抱”新IP

“秦腔girl”背后有“双创”新思路

与时代挽手、与大众挽手、与青年挽手、与创新力量挽手——除了《易俗社·梨园夜》主题演出,西安易俗社还在建社111周年纪念活动中,携手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民间艺术保护与文创设计科普基地”师生团队,合作推出了“百年易俗社,千年大秦腔——数字时代易俗社品牌创新设计展”,凝聚了秦腔戏曲人与青年创作者匠心巧思的一系列秦腔文创IP新设计,深受市民游客喜爱。

“易俗社有太多的经典作品,有太多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2022年,易俗社的‘秦腔艺术进校园’活动由社长惠敏莉亲自带队,来到了西安石油大学,当时活动中的主题演讲、秦腔艺术表演和互动体验,激发了学子们对传统戏曲艺术的无限热情。”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肖雪锋告诉记者,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师生团队与西安易俗社携手,结合西安易俗社经典剧目的人物角色、表演艺术等,围绕西安易俗社原创剧目,发掘品牌元素,形成了品牌创新设计系列成果,“也就有了今年这场在易俗社小院内的创新设计展。”

记者看到,创新设计展现场展出的巨幅海报取材于西安易俗社经典剧目《白蛇传》的白蛇青蛇动漫形象,让人眼前一亮。在“易俗社经典秦腔戏曲人物IP形象设计”“易俗社经典秦腔剧目《三滴血》的绘本设计”“易俗社文创产品设计”三大板块中,经典秦腔戏曲人物IP形象设计展板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与合影留念——设计团队以“秦腔girl”为概念、以西安易俗社秦腔经典剧目中的武旦代表“穆桂英”、正旦代表“苏三”、花旦代表“芸香”和老旦代表“佘太君”等为原型,进行IP形象设计。创作中既保留了原经典剧目中人物的造型特点,又大胆进行创新,比如使用当下较流行且受年轻人喜爱的糖果色进行渐变处理,展现“秦腔女孩”刚柔并济的性格特点。

“可以说,这次展览是古老剧社与高校携手,一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成果之一。”肖雪锋尤其提到了这次展览中深受小朋友们喜爱、根据秦腔《三滴血》打造的口袋书,“我们反复打磨剧本内容,将晦涩难懂的唱词改为儿童可以理解的口语化表达,最大限度保留秦腔扮相中的人物特征,最后加入的戏曲科普也尽量简洁、趣味化。展览中,很多孩子表达了对这套口袋书的喜爱——让低龄孩子们通过文创特殊方式,爱上秦腔非遗艺术,这让我们很有成就感”。

当秦腔艺术在百年艺术殿堂的回廊中,“化身”为挂画、人形立牌、儿童拼图、折扇、宫灯、研学服装等文创产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思路,正让戏曲艺术在守正创新中迸发生机活力。

让传统艺术

有更多“通途”走近大众

“我们既要传承秦腔‘原汁’的本体艺术,也要创作出这个时代人们爱看的‘新味’。”西安易俗社原社长、我省著名剧作家冀福记曾在受访时表示。

“百余年来,易俗社始终以浓浓的家国情怀,守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在时代变幻中传承着中国戏曲的艺术之魂。”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告诉记者,这些年,西安易俗社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将秦腔优秀经典剧目送入当代青年视野;频繁现身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向五湖四海展现中华戏曲风采;探索“传统文化+旅游+互联网”的模式,于云端弘扬中华戏曲传统文化,激活传统文化内在生命力;也走出国门,前往亚非欧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今年的夜游活动,则让大众充分领略着“百年易俗社,戏曲新国潮”的有滋有味、新滋新味。

秦腔艺术在古城西安,在守住根本、复排经典的原汁原味传承之外,也寻找到更多可能的创新表达尝试:3D电影版《三滴血》被推上银幕;虚拟数字人“秦筱雅”在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亮相,在二次元“赛道”大放异彩;打造中国首个以秦腔艺术为核心的文化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成为备受中外游客青睐的城市热门新地标……戏曲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始终面临传承与创新的课题,在西安,如西安易俗社这样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剧社掀起的春潮涌动中,古老戏曲艺术不断积极与数字科技、流行音乐、动漫等“混搭”,让传统艺术拥有了走近大众的更多“通途”,展现出传统戏曲与时俱进的创新姿态。 文/记者孙欢 张静 图/记者 尚洪涛(网易陕西)

分享 19 次阅读 | 0 个评论

留下脚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