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查看日志|返回日志列表

陕西又多了一处世界遗产

2024-09-04 15:44

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

我国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徽州堨坝—婺源石堨(联合申报)、陕西汉阴凤堰梯田、重庆秀山巨丰堰等4个工程入选

目前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8项,陕西有4处

9月3日,从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传来喜讯,陕西汉阴“凤堰梯田”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至此,陕西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4处(2016年泾阳郑国渠入选、2017年汉中三堰入选、2020年渭南龙首渠引洛古灌区入选)。

汉阴“凤堰梯田”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主要包括堰坪梯田、东河梯田和凤江梯田,总面积达5.2万余亩,距今逾1800年,这里北依秦岭,处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的边缘,是秦巴山区考古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梯田。

“凤堰梯田”集“渠、溪、田、塘”为一体,构成了完备的梯田灌溉系统,是水利开发利用的经典之作。整个灌排系统由蓄水、引分、分水、排水系统组成,通过水库、塘坝、支渠、毛渠自上而下自流灌溉。区域内有黄龙洞河、东河、冷水河等小河流,均属汉江支流。黄龙沟、茨沟、冷水沟、龙王沟4条山溪水为梯田灌溉主要水源,水流长年不断。梯田通过设堰开沟挖渠、开凿分水口等微地形的营造,控制径流,进行水量分配和流量调节。以汉阴凤堰梯田为代表的古代灌溉工程体系,依山就势,排灌体系完善,充分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引水灌溉、农业耕作技术的演变。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肖琳

>>多知道点

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8项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并称为世界遗产,是国际灌排委从2014年起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量达177项,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20个国家。

此次公布的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中,除了陕西汉阴“凤堰梯田”外,我国还有安徽徽州堨坝-婺源石堨、新疆吐鲁番坎儿井、重庆秀山巨丰堰3处古代水利工程成功入选。至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8项。 据新华社

>>新疆吐鲁番坎儿井

新疆各族劳动人民为适应极度干旱和高蒸发量条件而创建的引出浅层地下水进行灌溉的古代水利工程。现有考古研究证实,吐鲁番坎儿井至少拥有600年以上的历史。吐鲁番现存坎儿井1200余条,其中有水坎儿井近190条,年径流量为1.14亿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近10万亩,至今仍在持续发挥效益。

>>徽州堨坝-婺源石堨(联合申报)

从古徽州文化中传承下来的砌石引水堰坝类型的水利工程。徽州全区现存古堨坝500余座,其中500年以上古堨坝5座;婺源县现存坝长5米以上、水位上下高差0.8米以上的石堨共计2052座,其中百年以上的有1181座。古堨营造的优美水景观与古村落、古建筑、古街、古道、宗祠等遗址遗存融合一体,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重庆秀山巨丰堰

始建于清代,灌溉工程体系为有坝引水。“立体化”灌溉工程体系适应丘陵山区灌溉需求,拥有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仍在使用的砌石渡槽拦河坝,保障了灌区“高水高灌、低水低灌”,实现最大灌溉效益。

见证地球演化史

我国新增3个世界地质遗产地

见证地球演化史,中国又有哪些新发现?

9月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在南京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日前发布第二批100个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我国有3个地质遗产地入选,分别为: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和桂林喀斯特。

我国已有10个地质遗产地入选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

“地质遗产是忠实记录地球46亿年演化历史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料,对开展地理环境变迁、矿产资源勘查、生命起源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地质遗产地则是指拥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或地质过程的关键区域。”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质遗迹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张建平介绍。

据悉,第二批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是经全球17个国际组织的700多名专家提名、全球地学领域顶级专家评选,并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最终认定,来自53个国家的100个地质遗产地入选。

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质遗产资源,随着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快速发展,我国地质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国际学术合作持续深化。目前,我国已有10个地质遗产地入选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

此次入选的3个地质遗产地记录了哪些地球演化信息?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的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是一片2.98亿年前被火山灰封存的远古森林,被称为“植物庞贝城”。在这里,植物残骸以异常完整的形态被保存下来,包括石松类、有节类、蕨类等七大类植物,许多化石还记录了昆虫与植物、植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细节,被认为是“窥探晚古生代的地球生态窗口”。

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是世界最密集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遗址,目前已发掘出200多具恐龙和其他脊椎类动物化石,已鉴定出26属29种,组成了中侏罗世高度多样化的脊椎类动物群落。“李氏蜀龙”“董氏大山铺龙”“太白华阳龙”“劳氏灵龙”等一大批“中国龙”在此发现,并走进国际研究者的视野。

桂林喀斯特以漓江及其支流周边的塔状及锥状岩溶地貌为主要特征,同时发育有许多洞穴,展现了峰林和峰丛岩溶形态的共存和相互作用。奇特的峰林、峰丛,清澄的水流,嶙峋的崖壁,瑰丽的洞穴,既构造出“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也是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地质瑰宝。 据新华社(华商报)

分享 32 次阅读 | 0 个评论

留下脚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