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查看日志|返回日志列表

医院CT等收费将执行新规

2024-11-21 15:59

CT、磁共振、X光是大家看病住院最熟悉的检查项目,“检查多、检查贵、检查重复”也是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放射检查类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以下简称立项指南),统一整合规范现行放射检查项目,让放射检查项目立项更清楚、收费更明白,也将推动放射检查价格趋于合理。

>>将现行放射检查类价格项目整合为26项

立项指南将现行放射检查类价格项目整合为26项,按成像技术分为X线成像、计算机体层(CT)成像、磁共振成像、单光子/正电子显像等类别;在计算机体层(CT)成像、磁共振成像中根据是否引入对比剂、是否形成动态图像等,设立平扫、增强、灌注成像等项目;对于血管等检查难度较高部位单独立项,在考虑项目兼容性同时,体现特殊部位的特殊难度。磁共振,不具备放射性,但主要在医院放射科开展,基于分类惯例,在放射检查类项目中一并给予规范。

立项指南要求各省份结合实际做好对接落实,制定全省(区、市)统一的价格基准,由具有价格管理权限的统筹地区对照全省(区、市)价格基准,上下浮动确定实际执行的价格水平。

>>收费立项坚持以检查效果为导向

在放射检查项目中,检查设备差异是绕不开的话题。以CT平扫为例,随着技术发展,CT设备排数已经从16排、64排逐步提高到128排、256排等。通俗来说,检查设备排数越多,扫描结果也就“切得越薄”,呈现更加清晰的成像效果。与此同时,这也带来了更高的设备价格和医疗机构更多的收费立项诉求,部分地区根据排数增多,叠加收费,造成了新一代设备检查价格降不下去,老一代设备检查价格“降了白降”。

为减少价格项目与检查设备绑定,立项指南坚持服务产出导向的基本原则,立项不再紧跟设备参数走,而是跟着检查效果走,将关注点聚焦在检查精度上。以CT平扫为例,普通CT检查不再按排数确定收费标准,而是对扫描层厚<2mm的“薄层扫描”设立加收项,在满足临床检查收费需求的同时,根据服务产出体现设备迭代后在检查精度方面的差异。

>>促进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进入临床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与医学影像的结合成为近年医疗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在临床实践中一定程度上起到辅助诊断或提高效率的作用,但还无法替代医师诊断,在尚无独立的医疗服务产出、辅助诊断质量效用难以确定的情况下,在已收取诊断相应项目检查费用后,不宜单就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再向患者额外收费。对此,立项指南在放射检查类主项目下统一安排“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扩展项,也就是说医院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辅助诊断的,执行与主项目相同的价格水平,但不与主项目重复收费,防止额外增加患者负担。

>>实体胶片实行零差价销售,不捆绑收费

近些年,随着存储手段进步,保存查阅检查结果不再依赖实体胶片,通过检查结果上传“医保云”等方式,个人可以在手机端免费获取,同行和医保部门可以在云端直接调取。

立项指南将数字影像处理、上传与云存储纳入放射检查的价格构成。如医疗机构无法做到检查影像云存储的,就需要减收一定费用。可以大胆预想的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随着共享观念的不断深入,如果一项检查检验结果不可上传、不可共享、不可核查,可能会大幅贬值,甚至被医保拒付。云影像在价格项目中予以明确,将促进医疗机构补齐云影像服务供给短板,助力跨地区跨医院的检查结果共享互认。

此外,立项指南统一将实体胶片从项目价格构成中剥离,由患者按需选购,实体胶片实行零差价销售,不捆绑收费。江苏等省份率先将实体胶片与检查价格解绑,患者需要胶片就付费,不需要就不付费,有些医院还贴心地把扫码付费的功能设置在自助打印设备上,把选择权完全交到患者自己手上。

>>市场公平竞争为放射检查打开降价空间

过去,我国大型设备检查市场大多被少数厂商占有,定价权牢牢控制在少数厂商中,项目价格中设备折旧费用占比达到30~50%,这也成为医疗机构高定价的主要原因。近年随着更多企业进入这个领域,检查设备整体研发水平进步,市场竞争更为充分,采购价格呈下降趋势,由千万元级下降到百万元级,不仅给医疗机构提供了更多质优价宜的选择,也为检查价格回归合理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医保局将指导各省加快对接落实放射检查类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在制定省级基准价格时关注大型检查设备真实采购价格下降趋势,合理下调放射检查服务价格水平,促进检查结果互认,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鼓励通过提供更多技术性医疗服务获得增量收入。 据人民日报(华商报)

分享 19 次阅读 | 0 个评论

留下脚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