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已经来了,春节还会远吗
2025-01-07 15:13开栏语
郁郁乎文哉,浩浩乎实也。
时光的车轮悠悠回溯,自先秦时期起,那尚显古朴的 “腊祭” 便已初现端倪,它宛如一颗文化的种子,悄然扎根于华夏大地。彼时,民众们怀着对天地最纯粹的敬畏之心,在岁末之际,以虔诚之态敬奉神明,献上精心准备的祭品,口中念念有词,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那是人与天地的一场庄重对话,是先民们在自然怀抱中谋求生存与希望的质朴表达。
岁月流转,当历史的指针拨至汉武帝太初元年,这一年仿若一道耀眼的曙光,划破苍穹,春节正式得以确立。自此,岁首纳福、阖家团圆的仪式如同被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渐次铺展开来,趋于完备。
唐以后,春节的欢庆氛围愈发浓烈得如同醇厚的美酒。大街小巷,处处张灯结彩,那一副副精美的春联,对仗工整、笔墨酣畅,以诗意的语言描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似是为街巷披上了华丽的新衣;色彩斑斓的年画更是点睛之笔,或展现神话传说中的英雄豪杰,驱邪镇恶,或描绘田园生活的富足美满,寓意吉祥,装点着一扇扇门扉,将新春的祝福送进千家万户;夜幕降临,鞭炮烟火轰然绽放,噼里啪啦的声响驱散了旧年的阴霾;邻里之间,相互拜年,互道祝福,守岁的温馨时刻里,大家分享着过去一年的故事,畅想着新岁的愿景……
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春节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仿若一位匠心独运的艺术家,精心雕琢,沉淀下丰厚独特的文化底蕴。
中国人过年,过的绝非仅仅是 “时间之年”,其内核更是深邃厚重的 “文化之年”。它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在实践中用心血与智慧塑造出来的文化综合体,其间凝结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和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深沉而持久地积淀着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感。
因此,去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会在批复春节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介绍词中这样描述:“春节前后,人们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欢庆家庭团圆,促进社区和睦……该遗产项目为中国民众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这也意味着从这一起,全世界所有的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幼,不分地区民族,都成为“春节”这一遗产的所有者和守护者。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深厚的历史积淀,长期雄踞于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宝座,仿若一方包容万象的广阔天地,为年文化的海纳百川、相互交融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舞台。
尤其是汉武帝太初年间制定的太初历,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将春节确凿无疑地确定在大年初一。自此,长安这座古老而伟大的城市,便被人们满怀深情地亲切称为春节的故乡,而西安现今所拥有的数百个非遗项目,更是如同坚实的基石,为这一称谓提供了不容置疑的注脚。
所以,当春节申遗成功时,这座古老而厚重的西安城,仿若一位历经沧桑的历史见证者,带着无尽的自豪与欣慰,在岁月长河的岸边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
龙行龘龘开始收官,巳巳如意昂首走来。
2025年蛇年,我们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
年集、春联、贴福、守岁、舞狮、年夜饭、拜年问候……这些在历史进程里不断产生、增添、演变出的春节习俗,宛如一位位灵动的舞者,在岁月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将中国式浪漫具象化,释放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勇于创造、锐意拼搏、与时俱进、大气高贵的文化气质与精神品格。
中华文脉,弦歌不绝,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即日起,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春节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隆重推出“非遗里的西安年”主题宣传报道,以关中年文化的腊八、祭灶、除夕、大年初一、破五、人日、元宵节等时间节点为主线,其他时间节点及风俗为辅线,通过民俗专家、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的系列专访,追溯历史脉络,解析民族内涵,探寻精神内核,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激发起中华儿女满满的文化自信,意气风发、信心百倍、气宇轩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一往无前,笃行不怠。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当这句俗语在耳畔响起,那熟悉的年味儿似乎也跟着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腊八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极富韵味的一节,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积淀,沿着岁月的脉搏蜿蜒至今。
腊八是如何起源的?腊八粥有什么样的讲究?为什么说过了腊八就是节?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在陕西大地走乡串户、沉浸式地调查了30多年陕西传统民间习俗、民间技艺的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听他娓娓道来千百年间中国先辈们用勤劳与诚恳书写的腊八故事。
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腊祭
倘要追本溯源,腊八节与古时的腊祭和蜡祭这两个分别祭祀祖先与农神的祭祀活动密不可分,后来这两种祭祀在民间不作区分,都称为腊祭。
在远古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极大程度依赖自然,狩猎、采集、农耕,每一项收获都离不开天地的恩赐与祖先的庇佑,腊祭便是先民们在岁末年终举行的一场盛大感恩仪式。
古代文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为“嘉平”,商代称为“清祀”,周代称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腊祭,所以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当时,寒冬腊月,万物蛰伏,人们带着一整年辛勤劳作换来的猎获——肥美的禽兽,还有颗粒饱满的谷物,汇聚到特定的祭祀场地。部落中的巫师或德高望重的长者,身着庄重服饰,主持祭祀流程。他们燃起熊熊篝火,将祭品恭敬地摆放整齐,众人面向天地、祖先所在的方向,跪地叩首,口中高呼感恩之词,祈求祖先在天之灵继续护佑家族,让来年依旧风调雨顺,狩猎满载而归,庄稼茁壮成长,免受洪涝、干旱、疫病等灾害侵袭。
“古代的腊祭祀,是岁终大祭,一般在腊日前一天,汉代及唐代宫廷要举行驱逐瘟疫的祈福的傩文化活动,腊祭活动不但非常盛大,而且具有很强的表演性,所以也被古人称作是狂欢节。我们今天的过年民俗中许多民俗活动,比如社火、扫穷等都与腊祭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民间的腊八粥、腊八面也是把猎取的猎物和冬藏的各种丰收果实汇聚起来用以祭祀家宅六神,如土地爷、灶神、龙王、仓神等,祈求丰收和吉祥。”王智表示,随着时代更迭,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这种大规模、繁杂的祭祀形式逐渐简化,曾经需要众多牲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祭礼慢慢演变成了更为亲民、易行的方式,其中熬煮腊八粥成为传承腊祭内涵的表现。
一碗吉祥的粥祈福的粥
春节,可谓中华美食集中呈现的时令。腊八之日起,神州大地从南到北,各式带着独特腊八标签的美食——腊八粥、腊八面、腊八疙瘩、腊八臊子……逐一登上家家户户的餐桌。
“腊八当天,家家户户都要熬腊八粥,用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之意。”据王智介绍,腊八粥有多重含义,可谓一碗吉祥的粥祈福的粥。首先,用腊八粥祭祖、敬天地。其次,要吃得早,赶早吃。民谚“五豆不见红,腊八不见明”寓意是天不亮就要起来吃腊八粥,赶早吃到越有福气。其三,要有余。腊八粥不是当天吃完,而是讲究腊八面、腊八粥、腊八疙瘩、腊八臊子顿顿吃,要一直吃到除夕,寓意年年有余。第四,要分享,赠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赠给路人,清晨起床还会给家里的狗、羊、牛、马、鸡、鸭等六畜都喂一点,甚至给树木的枝头也抹一点,寓意让万物生灵都沾上福气。不过在陕西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腊八节一般不喝粥,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讲究吃腊八面。富平县的农家则会在腊八节这天酿酒,叫腊脚或酒引子。
王智特别指出,细数中国所有的年节食物,包括汤圆、粽子、月饼、饺子等,都是自家享用,唯独腊八粥是与邻分享、与大家分享、与动植物分享。这一天,大半个中国,无论是佛道寺观、官署,都有放粥施粥的传统,邻里之间也互相端送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那样的庞杂,色彩是那样的丰富,它是所有中国食物中最能体现汇聚万物,感恩关爱和睦的一个符号,所以腊八也是最能体现历史和农耕文化内涵的一个节日。
除了吃腊八粥,腊八这天还要做腊八蒜。
“腊八蒜的蒜和‘算’同音,古代各家商号会在腊八这天把一年的收支算出来,看出盈亏、往来账目。”王智表示古人说过年关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欠债不能拖到来年。
另外,王智还介绍了陕西民间腊月初五吃五豆粥、敬痘疹娘娘的习俗。光绪年间的蒲城县志上记载:腊八要祭祖,五豆要止邪。五色豆代表五行俱全,对应五行五方五福,代表着天、地、君、亲、师。中医也讲究豆有五色各养五脏,绿豆益肝、红豆养心、黄豆健脾、白芸豆润肺、黑豆补肾。有民谣这样唱道,“腊月初五吃五豆,妖魔鬼怪闻风走。”
祭祀赶集酿酒全不误
腊八节当天的民间祭祀活动,几乎是春节期间的第一个狂欢节。
普通民众会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并煮上一锅热乎乎的腊八粥,或去附近的寺庙里盛一碗腊八粥,全家老少再去赶集置办年货……这一天可谓忙忙碌碌、丰富多彩。
腊八节相传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也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西安的大兴善寺、广仁寺、香积寺等多所寺庙会在腊八头一天忙活起来,为八方来客准备各式各样的食材。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前来帮忙的志愿者们往往从凌晨三、四点开始熬粥,天还没亮各大寺庙门前就涌来了潮水般的人海,以分到一碗腊八粥为荣,大家都想在这一天沾沾过年吉祥如意的喜气,因为前来寻福的人们太多,通常施粥活动一直持续到下午两、三点才能结束。
“在咱们陕西民间,腊八还有很多游戏。”据王智介绍,“孩子们身上要挂腊八彩绳,就是用谷子的杆儿、黑豆、红枣、面疙瘩、五彩的布条串起来,戴在体弱的孩子身上,长及膝盖,用来辟邪。而在过去的彬县地区,还有一种孩子吃冻冰冰的习俗,家长趁夜在一碗白水里放进红萝卜片儿、香菜叶儿、白糖,里面还要放一根线绳,早晨起来碗里就变成了五彩斑斓的冰球儿,孩子们用线绳提起冰球,互相追逐、品尝嬉戏,感觉非常幸福。”
整个腊月期间,是乡土文明的中国最农闲的时节,前面的日子是艰辛讨生活,待到岁末,才正是一年忙到头的人们为生活能够有滋有味而奔忙的时刻。
王智指出,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包括新旧交替、逐疫迎春、“腊者同猎”三种。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做腊,腊月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叫腊肉、腊鱼、腊味,猎取禽兽好祭祖祭神,用肉“冬祭”冬腊月。在秦岭深处的农家,就有请杀猪匠杀年猪、摆庖汤会、吃肉、喝汤、腌腊肉的习俗。
腊月里酿的米酒叫腊酒,这种酒十几天经过蒸米,搅拌曲,入缸,三揭三盖,也就是三天要解开一次压曲后再盖上,反复三次共计九天,再封上一周,还要在火炕上捂被子发酵,就是等到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成熟开缸,捧出美酒作为吃团年饭上最亮眼的点缀。作家陈忠实生前曾向记者回忆故乡白鹿原上的酒香馍香,说这种自家酿的美酒跟如今的贵妃稠酒一个味道,清香甘甜,这是关中百姓一年到头最有盼头的日子,是农民们最美好生活的象征。
腊八节就像是春节这场年度大戏的激昂前奏,一旦被奏响,那浓浓的年味儿便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水,呼啸着扑面而来。
人们怀着美好的期待,越来越热乎地开始了忙年与迎年的具体事务:打酒割肉买豆腐,备办年货,清整院落,缝制全家老少过年的新衣,拆洗被褥,浸泡豆芽,舂好精米,磨就面粉,和好一大盆准备蒸年馍的面好好地发起来……一切琐细的整体在这里都有着喜悦而特别的价值与意义,让人眼睛发亮精神抖擞心情滋润。
集市也仿若一夜之间被施了神奇的魔法,瞬间焕然一新: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宛如一颗颗熟透了的红柿子,红彤彤、喜洋洋,散发着炽热的喜庆光芒;五彩斑斓的年画琳琅满目地摆满了摊位,从威风凛凛、怒目圆睁,仿若能驱邪镇恶的门神,到白胖可爱、手捧金元宝,寓意着吉祥如意的胖娃娃,各类画作应有尽有;年货摊一个挨着一个,坚果个个饱满、糖果五颜六色,各类新鲜果蔬鲜嫩欲滴,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生活的生机勃勃;还有那写满了美好祝福的春联、福字,红通通的一片,随风轻轻飘动……
是的,腊八已经到了,春节还会远吗?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职茵(西安新闻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