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号、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已选定
2025-03-04 15:17“神舟”系列发展历程
■神舟一号
发射时间:1999年
亮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
■神舟二号
发射时间:2001年
亮点:试验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神舟三号
发射时间:2002年
亮点:飞船搭载了10项44台有效载荷设备,完成了多项科学试验
■神舟四号
发射时间:2002年
亮点:飞船系统配置、功能及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相同
■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2003年
亮点: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杨利伟)
■神舟六号
发射时间:2005年
亮点:实现两人多天飞行
■神舟七号
发射时间:2008年
亮点:首次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
■神舟八号
发射时间:2011年
亮点:天宫一号/神舟八号首次交会对接成功
■神舟九号
发射时间:2012年
亮点: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进太空,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成功
■神舟十号
发射时间:2013年
亮点:首次太空授课
■神舟十一号
发射时间:2016年
亮点: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神舟十二号
发射时间:2021年
亮点: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
■神舟十三号
发射时间:2021年
亮点:首次执行最长半年组合体长期驻留任务
■神舟十四号
发射时间:2022年
亮点:3名航天员进行了3次出舱、1次太空授课,被称为“最忙乘组”
■神舟十五号
发射时间:2022年
亮点:6名航天员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神舟十六号
发射时间:2023年
任务亮点:首次开展我国舱外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
■神舟十七号
发射时间:2023年
亮点:首次进行空间站舱外试验性维修作业
■神舟十八号
发射时间:2024年
亮点: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
■神舟十九号
发射时间:2024年10月;返回时间:2025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
亮点:围绕“太空格物”主题开展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2025年,我国将发射神舟二十号、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目前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正在开展相关训练。
中国空间站建成以来,工程全线密切协同,先后组织完成4次载人飞行、3次货运补给、4次飞船返回任务,5个航天员乘组、15人次在轨长期驻留,累计进行了11次航天员出舱和多次应用载荷出舱,开展多次舱外维修任务,刷新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完成包括2名港澳载荷专家的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择优并启动研制、《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年)发布等工作。
2025年,工程规划了2次载人飞行任务和1次货运飞船补给任务,执行2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正在开展相关训练。目前,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实施180余项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
据了解,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巴基斯坦太空与高层大气委员会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开启了中巴两国在载人航天领域深化合作的新篇章,迈出了中国选拔训练外籍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的第一步。
按计划,双方将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选拔工作,巴基斯坦航天员将在中国接受全方位的系统训练。根据中国空间站的飞行任务规划安排,将在未来几年内择机安排巴基斯坦航天员与中国航天员一道进入中国空间站执行短期飞行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着眼面向全人类共享中国发展成果,主动开放中国空间站合作机会,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我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稳步推进
将瞄准哪些任务?
记者3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瞄准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的目标,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
目前,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主要飞行产品处于初样研制阶段,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文昌发射场登月任务相关测试发射设施设备正在有序开展研制建设,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系统已完成总体方案,将陆续开展各项目建设。后续,船、器、箭、服等主要飞行产品将重点开展初样各项大型试验。为有效提高研制工作质量与效益,登月任务将持续推动工程数字化研制转型。中国载人登月任务可能聚焦于哪些目标呢?
首先,中国航天员将在月面行动自如。“望宇”属于新一代登月服,除了能在月面环境中确保航天员健康安全外,还能支持航天员攀爬、驾驶、操作科学实验仪器等特殊舱外活动。为此,“望宇”相比美国“阿波罗时代”登月服,需要更加轻量化,确保航天员穿脱方便、活动自由度更高,支持其在月面轻松完成蹲起、弯腰、跳跃等。
接下来,中国航天员将驱车采集更多月壤样本,收获更多科研成果。当前,科研人员基本上已确定月球表面存在水冰资源。只不过,这些水冰资源主要以水合物和氢氧化物的形式蕴藏在矿物中,特别是富集在月球南极的永久阴影区。载人月球车需要确保航天员能够采集距离登陆点更遥远的月壤样本,再运载到载人登月舱、月面实验室等设施内,在月面或带回地球开展样本分析研究,取得更多科研成果,进一步确定月壤的水含量,探索提取利用方法。
更进一步,中国航天会在月球表面和月球轨道上建立栖息地。
放眼国际载人探月任务规划,西方国家正在努力推进“阿尔忒弥斯计划”,多国筹建的门户月球轨道空间站有望于2027年开始部署舱段,同时美国宇航局、欧空局及商业航天力量提出了不少建造月面栖息地的构想。
有研究指出,月球轨道空间站在一些领域的作用有可能比近地轨道空间站更显著,不仅有助于提升月面科研试验站的探测范围和科研力量,还将是载人深空探测任务的重要基础设施,未来与月面发射场协同工作,充当人类飞往星辰大海的中转站。
此外,载人月球车命名为“探索”,揭示了中国载人登月的重要目标:探索月球乃至太阳系、宇宙的更多奥秘。比如,月球起源之谜、月球上的水冰资源形成之谜、月震原理及月球内部深层结构之谜、月球火山活跃和“死亡”历史之谜等,长期困扰着科学家们,有待于航天员和人工智能搭档不断深入探索月球,尽早解答谜题。更多载人登月任务还将帮助探知关于太阳系演化、宇宙中的“水资源”等奥秘。 综合央视等(华商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