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平均睡眠7.06~7.18小时 其中近一半人受睡眠困扰
2025-03-17 14:33一边是网络平台上充斥着“熬夜导致严重健康问题”的帖子;另一边则是凌晨时段的“助眠直播间”里数万人观看直播。尽管都知道睡眠问题会影响健康,但不少人却不会采取行动加以改变。这种集体性“睡眠焦虑”在社交媒体上形成黑色幽默式的狂欢。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多项关于睡眠的研究报告相继发布,为我们揭示了睡眠问题的严峻与复杂。但不管怎么说,睡好觉可是最好的养生方法,调整作息,拒绝熬夜,才能精神满满迎接每一天!
睡眠困扰率
是一个用于衡量人群中受睡眠问题影响比例的指标,通常指在一定时期内,因入睡困难、易醒、失眠、多梦等睡眠质量问题而感到困扰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中国睡眠大数据中心发布会暨全国睡眠障碍筛查工作发布会于16日在京召开。会上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平均睡眠时长为7.06~7.18小时。
该报告由中国疾控中心进行调查,揭示了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状况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报告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女性(51.1%)高于男性(45.9%),00后(18~24岁年龄组)最低,为24.6%。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困扰率逐渐上升,不同代际人群睡眠困扰的类型差异较大。
当日还正式启动2025年第二期全国睡眠障碍筛查项目,项目将在去年全国睡眠障碍筛查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筛查范围,引入更先进的监测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注重筛查结果的科学转化,推动睡眠障碍的早期干预和个性化治疗。
会上,有关专家还指出,随着社会对睡眠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睡眠医学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睡眠医学学科建设,推动多学科协作,加大科研投入和政策支持,同时普及睡眠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健康意识。
据悉,本次会议由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睡眠大数据中心主办,以“汇聚睡眠力量,共筑健康中国”为主题。 据中新社
>>背景
中国人均睡眠时长超全球水平
午睡成独特习惯
日前,健康科技公司瑞思迈发布其第五届年度全球睡眠调查。本次调查覆盖13个国家和地区的30026名受访者,调查发现,全球范围性睡眠质量不佳正在对人们的健康、工作和人际关系带来影响。女性优质睡眠夜晚更少,入睡困难比例高于男性。
数据显示,中国受访者平均每晚睡眠7.46小时,不仅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09小时。其中,Z世代的睡眠时间最长,达到7小时44分钟,而“银发族”(78岁以上)的睡眠时间最短,仅为6小时46分钟。
尽管睡眠时长看似达标,但睡眠质量却不容乐观。数据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周仅有4.13晚能达到优质睡眠,这种“无效睡眠”可能导致次日疲劳感累积、免疫力下降,甚至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午睡文化在中国依然盛行,数据显示中国受访者平均每周感到需要午睡4次,而实际午睡频率更高,达到每周6次。
尽管人们对睡眠重要性认知呈上升趋势,但仍有数百万人继续默默忍受,陷入疲惫不堪的恶性循环。调查结果显示,近四分之一(22%)受访者选择默默忍受睡眠问题而不寻求帮助。鉴于睡眠质量不佳会影响工作、人际关系,甚至心理健康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提高人们对睡眠健康的认识并采取行动迫在眉睫。
>>链接
关于睡眠的3个问题
疑问1:你有多久没睡个好觉了?
吃饭和睡觉,可谓人生头等重要的两件事。然而,相较于“再苦不能苦嘴巴”的讲究,人们对“睡得好”的重视程度似乎不如对“吃得好”那么高。当下,睡眠不足正在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不管是打着哈欠去上学的中小学生,还是顶着黑眼圈赶地铁的“打工人”,抑或是早早就醒来的中老年人,大家各有各的“睡眠困境”。
不少人虽早早开始酝酿睡意,却迟迟难以入睡,甚至越躺越清醒。有网友无奈表示:“尽管上下眼皮直打架,但大脑像放电影一样清醒,不知不觉又熬到了凌晨。”
有的人睡不够。除了渴望入眠却辗转反侧的“无眠者”,部分“打工人”和“学生党”则面临着想睡不能睡的困扰,成了“被动熬夜派”。无论是凌晨还在加班的上班族,还是夜深人静时仍等待接单的网约车司机、外卖员,抑或是一些夜班工作者,牺牲睡眠时间赶DDL(deadline的英文缩写,指“死线”或“最后期限”,一般指某项任务截止的最后期限)、赶业绩已是家常便饭。有升学压力的中学生更是天蒙蒙亮就要起床,睡眼惺忪地开启一天的学习,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睡觉。为此,许多人发出“为什么明明刚躺下却又要起床了”的灵魂拷问。
有的人睡不好。人们常用“婴儿般的睡眠”来形容睡眠质量之高,但随着年纪增长,深度睡眠时间变短,睡眠质量欠佳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有人虽然睡着了,但睡得浅,听到一点动静就容易醒来;有人睡眠质量差,总做梦,醒来后感觉很累很乏;还有人则心里有事,思绪不宁,睡不踏实。特别是在中老年群体中,睡不好的现象更为常见,他们或是有光线、有声音就睡不着觉,或是醒了就难以再次入眠,有时睡眠环境的改变也会对他们造成影响。
疑问2:什么在影响我们“睡个好觉”?
纪录片《追眠记》曾专门探讨过“睡觉”这个话题,里面一些内容戳中不少网友的痛点,“缺觉”俨然成了当代“流行病”之一。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睡个好觉”?
不良习惯偷走睡眠时间。在受睡眠问题困扰的群体中,不乏一些“没苦硬吃”、能睡不想睡的人。不少人白天忙于工作或学习,觉得晚上才真正属于自己,于是选择“报复性熬夜”,为这段“偷来”的放松时间一再“加钟”,要么宵夜追剧看漫画,要么游戏聊天听八卦,有时哪怕已经困得不行,仍强撑着“再玩5分钟”,当玩乐尽兴天也差不多亮了,导致生物钟逐渐紊乱。还有一部分人习惯在睡前使用电子产品,拖延了睡眠时间。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电子产品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长时间暴露在蓝光下容易失眠,即便勉强睡着也极易醒来,睡眠时长因此大打折扣。
多重压力挤压睡眠空间。现如今,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日积月累的工作压力、一些悬而未决的现实问题、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等,方方面面都让人们的神经紧绷,长此以往,睡眠障碍便产生了。夜晚本就容易emo,纷繁的思绪让人在睡前焦虑重重。上班族害怕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影响个人发展,外卖员担心多睡一会儿就少接一单,“学生党”则可能为成绩被别人赶超而发愁。有网友坦言,小时候害怕天亮,因为醒来就要上学;现在依旧害怕天亮,因为醒来就是卷不完的KPI。于是,人虽已躺下,大脑却还在不自觉地为工作、学习而烦恼,辗转反侧间,想要入眠都困难,更别提进入深度睡眠了。
生理变化干扰睡眠品质。睡眠也受到生理变化、身体疾病等因素影响。随着年龄增长、环境变化,人的生物钟会发生变化,睡眠时长也随之改变。遇到孕产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波动等原因,也会影响睡眠质量。不少“缺觉”问题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生理性疾病,比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此外,一些脑部疾病也可能对脑部神经造成干扰,影响睡眠中枢的正常功能,进而造成睡眠障碍。
疑问3:如何让“晚安”“好梦”成为现实?
人的一生中,睡眠占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睡眠质量直接关系到身体健康。如何让日常问候时的“晚安”“好梦”成为现实,有专家总结了几点经验。
让大脑安静下来。对部分容易焦虑的人而言,睡眠问题源于“想得太多”;而对精力旺盛的人来说,难以入眠则可能是因为“不想睡觉”。与其信誓旦旦地立“明天一定早睡”的flag,不如下决心改变作息习惯,一到睡点就将大脑和手机一同“关机”。可尝试在白天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晚饭后做一些温和运动,睡前将刺激神经的游戏与视频替换为舒缓的音乐,适当进行放空等。没有了DDL的逼迫,抚平了紧绷的神经,稳定了亢奋的状态,或许就能让大脑觉得该休息了。而面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想太多也于事无补,不妨美美睡上一觉,积蓄能量才有可能创造“转机”。
别忘了寻求帮助。相比其他疾病,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睡眠障碍带来的危害,认为偶尔失眠、多梦易醒、容易困倦是正常现象,并无大碍。一般的睡眠困扰或许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但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会产生诸多不良后果。此时,向专业的医疗人员寻求帮助或许更有效果,也更能对症下药。当前,不少医院设有专门的睡眠门诊、睡眠医学中心。与其在每一个失眠的夜里辗转反侧,不如“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让医生和科学的设备为睡眠把脉,找到引发睡眠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将丢失的“好梦”找回来。一同守护“睡眠自由”。
充分保障睡眠,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企业、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要一起参与。此前,教育部发布“睡眠令”,要求作业、校外培训等都要为学生睡眠让路;部分中小学进行桌椅升级,“一键躺睡”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实现“躺睡自由”;“两会”期间,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在劳动法立法层面引入离线休息权,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
给学生减负、给员工减压,从来都不应只是一句口号,未来能做的也还有很多。该入睡的时候,再难的事情请都先放一放,“缺觉”的我们值得睡一个好觉。
祝愿大家夜夜有好梦。 据央视(华商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