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1.6亿人已有经济身份证
2025-04-03 15:33上了失信名单咋办?
断裂的信用修复有道
>>统一公示窗口
明确“信用中国”网站集中公示各类公共信用信息
行业管理部门原则上
不再公示本部门领域之外的公共信用信息
>>统一受理渠道
由“信用中国”网站接收信用修复申请
再按照“谁认定、谁修复”的原则
推送给相关行业管理部门
实现信用修复集成办、高效办
>>统一修复规则
按照过罚相当原则
根据失信行为的严重程度
统一设置公示期限和修复条件
截至2025年2月末
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9万亿元
同比增速12.6%
较各项贷款增速高5.7个百分点
其中,信用贷款余额9.4万亿元
同比增速25.8%
信用贷占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比重达到了27.6%
3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推进“信用中国”建设。
4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
11.6亿人已有“经济身份证”
信用信息“全国一张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建成,归集1.8亿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超过807亿条,成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总枢纽”。推进“信用中国”网站集中公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网站日查询量突破2亿次。
李春临介绍,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完善。在医疗、托育、养老、家政、旅游、购物、出行等重点领域实施“信用+”工程,推进信用便企惠民。全面规范信用约束措施,严格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全面推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者“利剑高悬”。
李春临表示,近年来,“信用+”应用场景不断拓宽。比如,浙江省在“信用+就医”场景中,推行就诊结束后一次性付费,累计金额已达24亿元;江苏省鼓励招标人接受投标人以信用承诺书替代投标保证金,已有91万投标人使用信用承诺书,减少资金占用1687亿元。
另外,社会信用体系法治化标准化基础不断夯实。社会信用方面立法提升为第二类立法计划,推动27个省份出台社会信用方面条例,发布信用标准超过60项。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任咏梅介绍,我国已建成全球数据规模领先的公共征信系统,在世界银行组织开展的营商环境评估中,数据库信用信息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24年末,数据库已经收录11.6亿自然人、1.4亿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2024年全年提供信用报告查询服务67亿次。
目前,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全国信易贷平台,简称:信易贷)已建立,在国家层面实现了包括企业登记注册、纳税、社保、住房公积金等74项关键涉企信用信息的机制化归集共享,支持接入平台网络的金融机构经授权查询使用有关信息。
截至2025年2月末,银行机构通过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累计发放贷款37.3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9.4万亿元,有力服务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蒋平介绍,截至2025年2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9万亿元,同比增速12.6%,较各项贷款增速高5.7个百分点。其中,信用贷款余额9.4万亿元,同比增速25.8%,信用贷占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比重达到了27.6%,比重逐年上升。
信用修复不会以任何形式收取任何费用
“一些第三方机构信用信息更新不及时,甚至要求有偿修复,还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谎称能够‘提前修复’大肆敛财”,在昨日的发布会上,李春临表示,已关注到上述问题。他强调,信用修复是政府向企业提供的公共服务,不会以任何形式收取任何费用。下一步,将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管,严厉打击信用修复领域违法违规行为,营造良好的信用修复环境。
个人或企业一旦上了失信名单怎么办?信用修复问题备受关注。李春临说,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重点从统一规范、强化协同、加强监管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给予失信主体改过自新的机会。
首先是统一公示窗口,明确“信用中国”网站集中公示各类公共信用信息,行业管理部门原则上不再公示本部门领域之外的公共信用信息,解决多头公示带来的信用修复难题。
统一受理渠道,按照“前店后厂”模式,由“前店”“信用中国”网站接收信用修复申请,再按照“谁认定、谁修复”的原则,推送给“后厂”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让企业和群众“只进一扇门”,实现信用修复集成办、高效办。
统一修复规则,按照过罚相当原则,根据失信行为的严重程度,统一设置公示期限和修复条件,在提高信用监管精准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减轻经营主体负担。
信用修复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对提升企业信用修复效能和用户体验至关重要。李春临表示,将推动“信用中国”网站与行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的信息共享和结果互认,实现企业一次修复、多系统自动共享。
在失信惩戒方面,李春临表示,坚持依法依规惩戒到位,也要坚持过惩相当,避免泛化滥用惩戒措施。 综合长江日报等(华商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