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查看日志|返回日志列表

谁的成长路上不摔跤?

2025-04-23 15:00

掉头、摔倒、撞墙……

北京“人机共跑”马拉松后

机器人“状况百出”的场面持续刷屏

人形机器人发展瓶颈在哪?

人形机器人会在哪些领域率先应用?

机器人进入千家万户还有多远?

堪称科幻电影大片!4月19日7时30分,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在京开跑!这声发令枪响,开创历史。

20支人形机器人参赛队和人类选手同时出发,共跑21.0975公里半马赛道。这场特别的马拉松赛,办出了全球“独一份儿”。

起跑线前,人类运动员举起手机,与机器人选手拍照;人形机器人轻挥手臂致意。一出发,欢呼阵阵。

在起跑阶段,几乎每一个机器人的出场都会引起观众的欢呼叫好。更有参赛的跑者表示,“今天没有PB(个人最好成绩),只想看机器人”。

这次“极限”产业测试,逐新向实。

人类跑步也会不慎跌倒,机器人跑马拉松也难一帆风顺。尽管“糗事”不少,但在比赛现场,人类参赛选手和观众都对机器人报以极高的热情和宽容,不停地鼓劲加油。比赛过程中,记者看到这样一幕:当人形机器人经过,奔忙的外卖小哥停下脚步、母亲抱起孩子、年轻人点开直播,大家不愿错过每个镜头……

2小时40分42秒!在人类选手的陪伴下,“天工Ultra”率先撞线。成绩不是唯一评价标尺,拿到完赛奖、最佳耐力奖、人气奖、步态奖、形态创新奖的队伍各自出彩。

科技的持续创新离不开包容的土壤。

未来,藏在每个人的眼神中。这是“科技+体育”的创造力,人机交互的新魅力。

机器人跑的这一小步,正是人类科技的一大步。

深度

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因何而起?

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引发关注,而此前的蛇年春晚上,10多台宇树机器人身着花棉袄登上舞台,也让人们惊呼,人形机器人来到普通人生活了。

造一台像人一样的机器,是人类由来已久的憧憬。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一行业发展起起伏伏,世界各国推出多种人形机器人,但总体发展较慢。如今,为什么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会突然加速?

>>机器人频频吸睛

从春节至今,社交媒体上时常出现人形机器人的爆款视频,展示前空翻、后空翻、骑自行车等绝技,刷新人们对具身智能的认知。

具身智能,是近年进入公众视野的新词汇。它强调智能系统与身体的紧密结合,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来实现智能行为。与其区别的概念是无身体的智能,比如,没有物理身体、完全依赖于计算和数据处理来实现智能行为的聊天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典型应用形态之一。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包括具身智能在内的未来产业。一些工厂、大学、科研机构、人工智能公司等正在率先使用人形机器人。

全国多地围绕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布局在加速。目前,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10余个地方政府已建立和筹备建立产业基金。

在投资界,机器人公司热度也日益升温。据创业投资和新兴科技行业数据服务商IT桔子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具身智能赛道的50多家企业获得超60亿元融资。

>>加速因何而起?

1973年,早稻田大学推出世界第一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WABOT-1,每走一步需要45秒;本世纪初,日本本田公司发布人形机器人ASIMO(阿西莫),能上下楼梯;2013年,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发布的人形机器人Atlas运动能力惊人……尽管出现过几次技术迭代,但人形机器人行业一度陷入沉寂,直到近年开始加速。这是为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表示,长期以来机器人开发以编程为基础,2022年AI大模型问世,能模拟人类的大脑,具有泛化迁移等能力,推动人形机器人这一新物种的发展。

人形机器人主要由“大脑”“小脑”和“本体”三部分协同支配。以让人形机器人接一杯水为例——要拆解指令、识别环境、规划路径,就要求“大脑”具备多层级决策能力;要完成走、拿、倒、递等具体动作,则需“小脑”精准控制。

今年以来亮相的一些产品,展现了机器人关键技术的提升。春晚表演的宇树机器人,被认为“小脑发达”,展示出很高的运动控制水平。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的“慧思开物”平台,则试图构建兼容多本体多场景、具有强大泛化能力的通用软件系统。

业界认为,当下限制人形机器人发展最大的瓶颈仍是“大脑”。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副主任、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张伟男说,在“大脑”方面,海内外还未出现像大模型那样的突破性产品。软件方面,面向跨场景的高质量、大规模数据比较缺失。硬件方面,面向机器脑的专用算力芯片还需进一步研发和普及。

近来,人形机器人端茶倒水、在葡萄上穿针等视频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不少人由此认为:很快可以买一台机器人当保姆了。不过,多名业界专家对此态度谨慎。

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锐的团队,2021年入选参与中国宇航员人形机器人项目。他坦言,相比进太空,人形机器人进家庭的难度更高、周期更长。因为家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可能有老人、小孩和猫狗;不同地面的平整度、摩擦力不一,人形机器人行走时有倾倒风险。他认为,未来进入家庭的人形机器人不能是现有机械、电子结构的堆叠,而要借助新材料形成新一代的肌肉、骨骼。

在业界看来,未来进入家庭的人形机器人,必须像家电一样便宜、像博士一样聪明。他说,机器人的成本降低只是时间问题,但怎么把AI智能运用到本体上,是研究的难点。

>>中国制造优势

除了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还有两类企业在入局研发人形机器人:一类是领先的科技企业,如华为、科大讯飞等,它们从人工智能角度切入,为机器人提供“智能”;另一类是新能源车企,如小鹏、小米等,主要基于人形机器人和智能汽车在电池、芯片、传感器等供应链上可以迁移,在自动驾驶技术和AI模型的应用上有相似之处。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进表示:“人形机器人虽然最早出现在国外,但真正产业化落地最可能是在中国,因为中国有非常完整的产业链,所有需要的核心零部件和技术都有团队研究。”

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也得益于我国机器人行业发展几十年,在工业、服务等领域积累大量技术和客户。去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超过29万台,在汽车和电子行业应用程度最高。

业界认为,工程师红利是我国发展人形机器人的重要优势之一。我国已培养出全球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工程师队伍。2016年教育部批准“机器人工程”作为本科专业,至今已有超过300所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政策层面,国家到地方都明确加速部署。工信部2023年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颠覆性产品。去年七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人形机器人排在“创新标志性产品”专栏第一位。近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已出台支持政策。

>>对未来的憧憬与警惕

人形机器人会在哪些领域率先应用?

工信部指导意见提出三方面场景:服务特种领域需求,打造制造业典型场景,加快民生及重点行业推广。

专家表示,一些条件恶劣、场景危险的作业,比如民爆、救援等,就需要人形机器人,可以降低工作危险性。虽然制造业是重要场景,但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仍是简单任务,效率均不及一般工人。

不少人担心“会被人形机器人抢饭碗”。对此,业内表示,人形机器人如果得到大规模应用,意味着可以取代人类从事危险、重复和乏味的工作,有望解决未来社会劳动力短缺的难题。

未来人形机器人会给人类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也可能给原有社会秩序带来挑战。

人们会担心机器人不知何时会失控,人类的权利在不知不觉中被侵犯,还担忧机器人的行为无法追溯和问责。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专家王天然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直接决定了公众对于机器人及其技术的接受程度。如何对机器人的行为加以约束,应该成为机器人设计者、生产者、应用者乃至社会管理者都关注的问题。

北京大学教授刘哲认为,尽管人形机器人要具备与人相当的自主性还很遥远,但其自主性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多重伦理困境。因此,在进行伦理治理时,不仅要在设计机器人环节有伦理考量,还要有一个具备社会共识的伦理框架。

热评

“这个机器人好像我刚学会走路的儿子”

“这大高个跑得真快”“这小碎步太萌了”“这个机器人怎么倒着跑”……机器人的跑姿大赏刷屏网络,人们在感叹科幻照进现实的同时,也心存几分失望:机器人跑者的赛场表现与短视频里跳舞、侧空翻的酷炫有差距,也不似在春晚舞台上的表演那么丝滑,有的机器人甚至出现“抽筋”跌倒、踉跄“撞墙”、开跑就“摆烂”等“翻车”场面,其运动能力没有想象中的强大,甚至有些脆弱。

“状况百出”的机器人半马,让不少网友在觉得惊喜、好玩之余,也有些五味杂陈。那么,举办这场“人机共跑”马拉松的意义何在?

如果说人类马拉松是在挑战身体的极限,那么,机器人马拉松就是在挑战技术突破的极限。马拉松赛道地形涵盖平地、上下坡等复杂路况,是对机器人本体、一体化关节、核心算法开发与适配能力等的全方位考验。同时,长距离也对机器人的稳定性、可靠性、续航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在复杂多变的真实世界验证技术的成熟程度,让机器人在这场耐力赛中充分暴露问题,进而倒逼技术创新,这是让机器人站上马拉松赛道的意义。

正如一条高赞评论所写,“这个机器人好像我刚学会走路的儿子”。我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确实就像在学走路的孩子,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在所难免,出现“状况”也在预料之中。从实战反馈中剖析问题,在正视不足中总结经验,推动高扭矩电机、柔性关节、耐磨损材料等上游零部件升级,促进机器人软硬件技术更高精度耦合、生产厂商与AI算法公司深度合作——这些,都是这场比赛留给相关行业的考题。

此次机器人在马拉松赛场展现出的“人间真实”,让很多人清醒地看到,在理想环境中人形机器人展示的“顶配”动作,还不是现实中产业发展的“标配”,从实验室演示,到完赛马拉松,再到进入巡检、安防、配送等高负载场景,承担生产生活中的复杂任务,相关行业还有不少技术难题需要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场突破创新边界的科技马拉松中,企业需要有直面技术短板的勇气,产业需要有接受失败的韧性,资本市场需要有“陪跑”攻关的耐力。我们这些围观者则需要从一次次流量狂欢的喧嚣中抽离,更加理智、冷静地看待人形机器人的每一次“高燃时刻”和“翻车瞬间”。推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这场马拉松不是人形机器人的“黑历史”,而是其行稳致远必经的“来时路”。

“谁的成长路上不摔跤呢?”

一场“人机共跑”马拉松后,有关“机器人跌倒又爬起”的话题持续冲上热搜。尽管比赛中的一些“翻车现场”和人们心中对完美机器人的期望有落差,但更多的网友给予了积极评价——“谁的成长路上不摔跤呢?”

学会走路,先要学会摔跤。正如人们所说,人形机器人跌倒、爬起,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具身智能向前的阶梯。一位业内工程师透露,机器人每摔一次,后台就会收到上千组异常数据。这些数据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状态,还包含了如何在不同路面上分配关节扭矩、调整步频等信息,帮助企业提升产品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和适应力,而人形机器人产业也在这样一次次的“极限测试”中加速落地应用的进程。

不只是机器人。任何技术的进步都不会一蹴而就,未来产业更是没有模式可循、先例可借,有对多少种可能的探索,就会经历多少次考验和试错。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下,如何看待、面对技术向新、产业向前中的波浪和曲折,对产业的培育和壮大至关重要。

把“跑”出来的问题,化作“跑”向前的动力。

今天,无论是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还是合成生物、量子通信,都面临着技术路线的选择、应用场景的突破。未来产业的竞速也要求我们在打破常规、大胆探索的同时,把问题当课题,在破解难题中填补空白、突破卡点,找到适合的发展路线。

跌倒、爬起,持续试错、持续探索,背后是长期的投入与坚持。

未来产业的发展要靠时间的沉淀,格外需要以“耐心”去孵化那些看似遥远却充满可能的创新。

今天,未来产业已经成为科技角力的主战场,前瞻布局是我们不容错失的战略之举。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时不我待谋划前沿技术、抢占发展先机;更要沉下心来,“量身定制”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精心打磨每个环节,建立健全容错机制,重视人才培养,以长期主义浇灌未来产业之花。

每一次产业跃迁,都是在磕绊摔打中的成长。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望,我们会更加珍惜和感念机器人在这场“马拉松”上略显笨拙却坚定的奔跑——它让我们看见对过往“耐心”的证明和对科学规律的尊重,也让我们坚信,路走对了,就不怕远。 综合央视、新华网、工人日报等(华商报)

分享 11 次阅读 | 0 个评论

留下脚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