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查看日志|返回日志列表

天问二号摄影作品上新

2025-07-02 15:26

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

作为小行星“摄影师”

天问二号搭载多款相机

将执行约十年的深空探测任务

月球

摄影师:天问二号探测器

拍摄时间:2025年5月30日15点

拍摄距离:约59万千米

后期制作:辐射校正处理

地球

摄影师:天问二号探测器

拍摄时间:2025年5月30日13点

拍摄距离:约59万千米

后期制作:辐射校正、红绿蓝(558-631nm、500-573nm、434-477nm)三波段图像配准和彩色合成处理

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目前已经在轨运行33天,与地球距离超1200万千米。7月1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

此次发布的影像图包括天问二号探测器距离地球约59万千米拍摄的地球影像图和距月球约59万千米拍摄的月球影像图。两张图片都由天问二号探测器配置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拍摄,显示了其良好的功能性能。影像图回传地面后,由科研人员经处理制作而成。

天问二号任务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完成多项探测任务,包括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天问二号探测目标:小行星2016HO3和主带彗星311P

天问二号是我国首次实施的行星际取样返回任务。浩瀚宇宙中有无数的小天体,天问二号为什么要选择小行星2016HO3和主带彗星311P去探测呢?

天问二号对于探测目标的选择,需要考虑工程的可实施性以及科学价值。据介绍,2016HO3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地球“准卫星”,几乎与地球同步绕太阳公转,具备极高的科学价值,并且前往这颗小行星进行探测相对容易。

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天问二号任务新闻发言人韩思远称:“它很有可能蕴含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一些原始的信息,这对我们研究太阳系早期的一些物质组成,包括它的形成过程以及演化历史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科学研究价值。”

天问二号的另一个探测对象——主带彗星311P是一颗运行在太阳系小行星带的小行星,它同时具备小行星和彗星的一些特性,这类天体的存在打破了天文学家的固有认知,因此研制团队决定造访这颗“小行星带的‘叛逆者’”,探索未解之谜。

边飞边探边决策

天问二号面临多重挑战

天问二号任务实施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由于我们对任务目标的了解知之甚少,因此天问二号采取边飞边探边决策的探测思路来应对多重挑战。

韩思远称:“在微弱重力的环境下,我们要实现对小行星的一个稳定的附着和采样。2016HO3小行星的平均直径仅有41米左右,同时这颗小行星也处在一个高速自旋的状态,那么在这种复杂的工作环境下,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小行星的稳定附着以及取样返回。”

小行星2016HO3和主带彗星311P距离地球都非常远,探测器会飞行相当长的距离,工作周期非常长,这也是天问二号任务的难点之一。

韩思远称:“在探测过程中,我们也存在较大的像这种测控信号的一些时间的延迟,这些都对探测器的自主控制、智能化水平以及弹道设计相关产品的长寿命、高可靠工作等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也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小行星“摄影师”

天问二号搭载多款相机

天问二号不仅肩负着科学探测的任务,同时它还是一位兼职“摄影师”,携带了许多拍摄所需的“长枪短炮”。

据介绍,天问二号将执行约十年的深空探测任务,包含小行星转移段、小行星接近段、小行星交会段等13个任务阶段,每个阶段的重要时刻都会被天问二号携带的各类相机记录下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张熇介绍:“我们带的叫窄视场相机,它是一个焦距比较长的,还有宽视场相机,是焦距比较短的,在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相机去成像。有两个向外的分离式的相机,往外扔的,只有采样的时候用。还有一些固定的相机,我们已经设计好了角度能够把它拍好。用了一些成熟技术,也用了一些相对新一点的技术,希望能够把过程比较好地展现给大众。”除了携带多款功能不同的相机,科研人员也根据工程安排对镜头的位置、景别、角度进行了提前设计,确保顺利成像。

天问二号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李春来表示:“我们会动用各种相机,包括星敏感器,还有一个就是探测器要飞到不同的位置,探测器还要摆各种姿势,姿态要调整,才能拍得下来,而且这个时机是稍纵即逝的一个时机,这是很难的一个工作。” 据央视网

天问三号探测火星 任务有哪些 怎么取样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问三号首席科学家侯增谦解答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天问三号首席科学家侯增谦与合作者在《自然-天文学》发文,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天问三号火星探测任务的科学蓝图。这项计划有望实现人类首次从火星带回样本的历史性突破。

目前,该任务攻关进度如何?将采取哪些手段探寻生命目标?将如何应对首个火星取样任务中的潜在挑战?侯增谦接受了专访。

2031年实现不少于500克火星样品返回

记者:请介绍一下天问三号任务。

侯增谦:天问三号任务预计于2028年发射,2031年实现不少于500克火星样品返回。探测器发射后需要飞行七八个月才到达火星,在火星工作约一年后返回地球,整个过程需要3年多时间。我们希望能在火星样品取回任务上抢占先机,给中国科学家和国际社会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认识火星的重大机遇。

记者:天问三号的主要科学目标是什么?

侯增谦:我们确立了3个主要科学目标:一是寻找火星潜在的生命迹象,包括生命标志物、化石、古菌等;二是研究火星的宜居性演化,如火星上水、大气、海洋的演变;三是了解火星地质结构及其演化历程,包括从表面构造到内部结构的演化历史等。

这3个主要科学目标相互关联,生命起源需要宜居环境,生命繁衍与环境协同演进,宜居性演变和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围绕这3个目标设有9个研究主题,涉及生命元素、环境、地质等多个方面,以增进对这颗太阳系内类地行星的了解。

记者:这些目标将如何实现?

侯增谦:我们设计了覆盖三大科学主题的“全链条探测策略”,特别是针对火星潜在生命遗迹,包含四大关键研究模块——采哪里、选哪些、怎么采、如何用。我们期望通过回答这些问题,破解火星是否曾存在生命的未解之谜。

多数系统的关键技术攻关已基本完成

记者:天问三号将如何取样?与国际上同类任务相比有何特色?

侯增谦:工程总体初步设计了3种取样方式:表土铲取、深层钻探,以及无人机辅助抓取,确保样品的多样性与科学价值。天问三号不会携带火星车,我们将使用无人机在着陆点附近数百米进行远距离采样,同时最大限度避免探测器着陆带来的潜在污染。

同时,通过两米深钻取样在国际上将是首次。此前美国“毅力”号火星车在杰泽罗陨石坑开展沿途钻孔采样,取样深度约5毫米,只能获取浅表层样品。“毅力”号仅负责观测采样,将样品返回地球则需要后续任务的支撑,而天问三号将一次实现采样与返回。

记者:任务将如何通过着陆区选址推动科学目标的实现?

侯增谦:着陆区的选址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科学目标的实现。我们已从最初的80多个预选着陆区逐步缩减到目前的19个,到2026年底将最终确定3个作为工程发射的候选着陆区。

着陆区选址需要综合考虑工程约束和科学因素。受工程约束,着陆区需要在北纬17度到30度之间选择。从科学上来说,着陆区要选择最可能有生命繁衍和保存生命痕迹的地方。

记者:任务科学团队如何寻找一个理想的着陆区?

侯增谦:这如同在地球上找矿。我们首先要研究形成一个大矿需要什么条件、在什么构造环境中发育、成矿物质如何储运与富集、成矿流体如何迁移与汇聚、金属物质如何储集与沉淀;在此基础上建立成矿理论与成矿模型,然后按照理论认知,采用技术方法,展开成矿预测,进行“大海捞针”。

在火星上寻找适宜生命存在的着陆区,同样需要研究生命诞生、繁衍与保存的条件,建立潜在生命描述模型和预测模型。火星生命是液态水、大气、适宜温度、磁场、内部构造等多圈层、多要素耦合的结果,理想着陆点应满足宜居性和适宜生命发展的内在要求。

记者:目前,任务攻关处于什么进度?

侯增谦:天问三号任务分几个不同的工程系统,多数系统的关键技术攻关已基本完成,部分攻关仍在进行。探测器等系统研制分为试样、初样和正样,目前试样已经开始研制。科学任务团队正在利用各种火星观测数据,开展示范性和试验性研究,紧锣密鼓地推进着陆区选址工作。同时,为确保实现首要科学目标,团队正在加紧进行以火星生命探寻为核心的全链条研究。 据中国科学报(华商报)

分享 4 次阅读 | 0 个评论

留下脚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