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龄助餐 一个社区食堂的可持续探索
8小时前西安市新城区长乐社区食堂开业一个月
日均接待800~1000人次
探索持续“造血”机制反哺居民
社区治理 你我共建系列报道12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承载着万家灯火。
日前,华商报推出《社区治理·你我共建》专栏,聚焦西安市各个社区,特别是“华商报·108坊故事”社区联系点,分享在基层社区治理中那些让“陌邻”变“睦邻”、让“痛点”成“亮点”、让“治理力”转化为“幸福力”的创新实践。同时,欢迎社区或者居民提供线索,向华商报讲述所在社区的生动故事。
一间由社区主导、第三方专业餐饮公司运营的社区大食堂,以“全龄助餐”的崭新理念打破了传统社区食堂仅服务特定人群的局限。在公益服务与市场生存之间,西安市新城区长乐西路街道长乐社区选择了一条跟大多数社区老年餐厅不一样的道路——餐厅并不一味追求低价,反而巧妙运用市场化运营,在确保公益初心的同时,让运营公司得以健康生存并实现回馈社区的正向循环。
社区食堂明厨亮灶 日均接待食客在800-1000人次
6:30,长乐社区食堂——街坊灶小灶粥铺准时开门。金黄的油条在锅中翻滚,煎锅上的鸡蛋滋滋作响,氤氲的热气中,已有不少食客排队挑选自己中意的早餐。
今年7月初开始正式投入运营的长乐社区食堂,如今日均接待食客在800-1000人次。这处位于兴庆路辅路与新安街交叉口的民生工程,以“全龄助餐”为特色,既解决了周边小区居民“吃饭难”问题,也成为周边商户、就医患者及家属的大食堂。
8月12日早8:30分,记者在长乐社区食堂看到,食堂分为上下两层,装修简约时尚,整个空间看上去既干净又敞亮。在自助选餐区,有十多样粥品,还有豆腐脑、油条、豆浆、牛肉饼、葱油饼、小笼包等,甚至还有韩式炸鸡和芝士薯条。负责打菜的阿姨告诉记者,社区食堂每天从早上6:30营业到晚上9:30,虽然开业时间才一个多月,但目前看来食客着实不少,经常是早餐连着午餐卖、午餐连着晚餐卖。
从后厨到备餐、选餐区,均为明厨亮灶,服务人员戴着帽子、口罩。入口处的无障碍通道让轮椅畅行无阻,就餐区防滑地砖上每隔两米就贴有荧光指引条,取餐台80厘米的高度让坐轮椅的老人无需起身就能轻松取餐,还有楼梯设置的3处无障碍坡道及扶手。
12次协调会确定了食堂选址 驻地单位无偿提供400多平方米房屋
“开一家社区食堂听上去容易,做起来可是一点不简单,为了把所有人心中的设想落到实处,背后的功夫可多了。”长乐社区党委书记薛静告诉记者,长乐社区的10个居民院落中,有9个是老旧小区,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1200人。加之毗邻西京医院、康复路商圈,日常流动人口密集,商户及病患家属的就餐需求也很强烈。
薛静坦言,其实在2019年前后,社区就有了开设社区食堂的想法。但一开始没想好到底该怎么开、怎么运营,事情的转折发生在疫情这几年,“说实话,疫情前,我们的工作更多的还是在小区院落里开展。疫情期间,社区跟驻地单位、商户之间的接触更多,不仅了解了他们的需求,也明白其实很多单位和商户也有为辖区出一份力的公益心。”薛静称,在此基础上,社区有了底气,开始着手找食堂位置。多方考察、实地走访后,薛静认为,要想保证人流,就不能开在比较偏僻的位置,最好选择临街,其次为了方便居民、周边商户就餐,最好在辖区相对中心位置。
在找了很多点位后,长乐社区发现了兴庆路辅路与新安街交叉口北侧100米,驻地单位陕西省康复辅助器具中心的二层工厂区。这里不仅临街,所处位置周边小区密集、北侧为西京医院,西侧不远处有地铁口,位于康复路商圈,沿街商铺林立。
“企业主动承担房屋改造,我们负责功能设计,12次协调会不是走过场,”薛静回忆道,跟驻地单位协商后,单位很痛快答应无偿提供此二层楼,2024年底,这座占地40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开始了“脱胎换骨”的装修施工。从装修风格到适老化细节都经过了反复打磨,明厨亮灶如何布局、消防通道怎么优化,甚至一根防滑扶手的材质怎么选,都经过了好几轮比选。
突破“老年餐厅”思维局限 打造“全龄助餐”概念
“社区食堂面对的受众,不仅是社区老人,我们主打‘全龄助餐’,覆盖所有年龄、所有人群。”薛静称,近年来,各地都在探索建设社区食堂、老年餐厅,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便捷实惠的餐饮服务。但实际操作中,一些社区食堂运营过程中面临客源单一、盈利困难等问题,甚至不少社区食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过不了几个月就倒闭了。
如何增强社区食堂的生命力,使其长久经营下去?薛静说,一开始他们的目标就不是开设仅仅服务于辖区老年人的“老年餐厅”,而是着眼于整个辖区居民、商户及医院。这样一来,在价格设置、菜品选择、营业时间、装修风格、服务标准等方面,力求向规范化、规模化正规餐饮企业看齐。
社区餐厅筹备阶段,薛静在实地走访后发现,不少社区在政府部分补贴支持下开设了小型助老食堂,提供价格较低的餐食。但因菜品质量与供应稳定性均无法保障,老人们对此颇有微词,认为“便宜是便宜,可菜总是那几样,吃到后面都没胃口了”。
“社区不能只依赖‘输血’,必须找到可持续的‘造血’机制。”薛静表示,经过密集调研和激烈讨论,“全龄助餐”的构想逐渐清晰。社区决定大胆拓宽服务边界,在优先保障老人需求的前提下,吸引各年龄段居民走进食堂,用更广泛客流带来的收益支撑运营,同时反哺公益服务。这一理念的落地,需要精准定位不同人群的需求:老年人关注价格与健康,上班族需要快捷与品质,儿童则偏爱营养与趣味。因此,在价格设施上,菜品与同类型餐饮门店定价基本一致,但辖区60岁及以上老人可享受8折优惠,辖区特殊人群,如残疾人、低保户、特困人群则享受7折优惠。
在菜品选择上,不仅有本地人爱吃的面食,也有西式快餐。早餐主要是粥、包子、馒头、胡辣汤、油条、豆浆、油饼等,午餐菜品最为丰富,米饭、荤素炒菜、面条、汤一应俱全,晚餐也是丰俭由人。
记者采访期间,从8:30一直到10:00左右,在社区食堂用餐的人络绎不绝。
“这个八宝粥挺好吃,小孩喜欢。”在餐厅用餐的王阿姨说,自己是湖南人,最近几天女儿带着她和孙女来西安旅游,“逛到这里看着挺干净,进来歇歇,买了一碗八宝粥,挺好喝。”
省假肢中心家属院居民刘阿姨称,长乐社区食堂开业后,吃饭确实方便了不少,“口味不错,菜也挺多的。虽然不是天天吃,但隔三差五就会过来,毕竟方便!”
“我们针对不同族群有不同的菜式,老年人可以吃适合他们的,年轻人也可以选他们喜欢的。”长乐社区食堂店长张强说,“像小米粥是专门请教了营养专家添加了黄芪,对老人和来看病的患者都是不错的选择。”
专业事交给专业人 由第三方餐饮企业运营
薛静提到,社区食堂筹备初期,他们还想过找到地方后由社区自己运营。“我们把这个事想得太简单了。”薛静称,本以为开社区食堂就是简单的采买食材、炒菜做饭、打扫卫生,后来深入考察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简单。
进货渠道、食材品质、人员管理、财务核算、卫生打扫等方方面面,不仅需要及其专业的管理,也需要大量人力成本和知识储备。
经过多方比对和接洽,长乐社区选择了一家专业的餐饮运营企业,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模式,由专业的第三方餐饮企业负责社区食堂的日常运营。
社区通过严格筛选和考核第三方运营商,明确公益责任条款(如老人优惠比例、回馈社区要求),并建立居民监督机制,确保市场化运作不偏离公益初心。
记者从长乐食堂运营方了解到,运营团队在品质与服务上也下了功夫,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食材透明化:每日更新的菜单旁,食材溯源二维码清晰可见。
口味多元化:聘请本地资深厨师,不仅有地道西安风味,让居民吃出“家”的感觉,也兼顾其他菜色,让商户、外地游客、医患家属也能吃到可口饭。
管理严格化:对服务不满意的,当餐免单;对菜品不满意,免费退换;对卫生不满意,投诉有奖。
薛静告诉记者,长乐社区食堂营业这一个多月以来,每天接待的用餐人群在800-1000人次,这比他们预先估计的情况要好不少,“我们一开始都想着,开业后会连亏3个月。”
社区目前更多承担监督及宣传工作
薛静称,从长乐社区食堂筹划、开业到现在,社区的角色已经转变,现在主要承担的就是监督和宣传的工作。食堂的食材是否能保证质量、菜品的质量、卫生能否保障、用餐人群对餐厅服务是不是满意,这些都需要社区进行监督。
在宣传方面,社区则致力于通过各个渠道,希望更多辖区居民、商户、单位能了解社区食堂,从而在自身有需求的情况下,选择社区食堂,“我们和第三方公司都希望更多人走进来,对餐厅的服务打分,让食堂不断改进,更好地为辖区服务。”
社区食堂运营初期,居民们对价格的敏感并未完全消失。薛静坦言,曾有居民向她反馈,认为餐品价格不够优惠。面对这一问题,社区与第三方运营公司多次商讨,社区认为,社区餐厅运营初期,不能过度追求低价,这样长期以往,要先保证第三方公司能“活下去”,待经营状况稳定,有了盈利后,再逐步考虑加大对辖区居民的优惠力度。第三方公司则表示,他们也打算在有盈利后,以适当的方式,回馈给辖区居民和商户。
薛静表示,长乐社区食堂的意义,远不止是让居民吃上一顿热乎饭,而是希望借此探索一条在基层治理中,如何有效融合政府引导、市场力量、居民参与的可行路径。政府不再大包大揽,而是搭建平台、制定规则、做好监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最终惠及百姓。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群 文/图
从“纸上谈兵”到“躬身实践”
社区来了几名大学生
帮助化解居民烦心事
今年暑期,西安市碑林区太乙路街道铁路局社区“小当家·大作为”青少年社会实践,迎来了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7月下旬,大学生和社区人员一起成功调解处理了一起因水管老化引发的渗水纠纷。
管道堵塞致2楼返水 1楼渗漏严重
两户居民向社区求助
8月12日上午9时许,华商报大风新闻来到铁路局社区,社区网格员张建强告诉记者,近期有小区的2楼住户屋内整个地面全是水,还不断有污水往外溢出。同时,1楼住户屋内渗漏严重。两户居民向物业进行了反馈,但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无奈之下才来社区求助。了解情况后,社区几位网格员便带领西北政法大学大学生张羽浩、乔蔚蓝和郑欣蕊一起到漏水居民家里查看。
社区网格员曹可馨告诉记者,出现漏水的41栋楼房龄比较长估计有40多年,楼内管道之前多次出现过堵塞和渗漏现象,1楼有住户把家里管道单独接了分支,再堵塞时水会从2楼往外溢。“因为家里时不时往外溢水,2楼住户并未长住,造成这次1楼房顶出现渗漏。”在勘查现场时,住户提出,通过社区协调重修下水管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费用由楼内每户均摊。
协调会现场气氛一度紧张
大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7月23日上午,几方人员齐聚在铁路局社区物业办公室,面对情绪激动的1楼住户、对维修费用分摊满腹疑虑的业主,现场气氛一度紧张。
大学生张羽浩告诉记者,当时居民主要的诉求就是要维修管道,将问题彻底解决。他提出可以让物业联系第三方公司来维修管道,费用可以按“楼栋共用管道受益原则”均摊,这样既公平又能从根源解决问题。
社区副主任李世秀补充道,可以先请第三方公司实地查看,根据实际情况估价,毕竟他们针对老旧管道有更专业的维修方案。费用问题物业前期已向部分业主征求过意见,大家同意每家出钱维修。
在社区和大学生的调解下
漏水维修问题多方达成一致
最终,在社区网格员的主导和三位大学生启发下,居民们同意:由物业联系第三方维修公司对下水管道全面检修,费用按“受益均摊、公开透明”原则由楼栋居民共同承担。
社区副主任李世秀告诉记者,张羽浩、乔蔚蓝和郑欣蕊三位大学生全程都参与了协调处理。7月24日,当第三方维修人员现场勘察时,三位大学生在现场协助记录管道老化点位、收集居民对维修方案的建议,后来他们写的实践日记中有这样的语句:“基层工作没有捷径,真诚沟通+专业方法,才能解开群众心结。”
8月12日上午,记者跟随社区副主任李世秀、网格员张建强,以及上述三位大学生来到漏水住户家外,施工已经完毕,楼道和外面新铺的水泥就是当时挖开的地方,楼道墙上还张贴了关于施工保质期和相关费用的通知。记者看到该通知上写着:维修总费用3900元,楼内共15户,每户均摊260元,下面还留有施工人员的电话和微信。
“这次问题能有效解决,很感谢社区人员的从中协调,而且大学生们也都很尽心,协调期间态度真诚,甚至比我们想得还全面。”一位房屋漏水的住户称。另一位房屋漏水的女士告诉记者,非常感谢社区的出面调解,同时,这些年轻人带来的不仅是新思路,也让大家感受到了社区服务的用心。
三位大学生谈了谈这些天的实践感想,表示收益颇多。其中,张羽浩说:“社区实践中不仅能学习到很多关于社区治理的知识,更能切身实地的参与到居民的矛盾纠纷当中,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杨平 文/图(华商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