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千秋画 万里江山共此卷
2025-08-15 15:11今天,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
也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十字箴言,如椽巨笔
在中华大地绘就出
一幅以生态文明为底色的时光画卷
一组数据
看陕西交出绿色答卷
>>蓝天
今年上半年,陕西省10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08,同比改善2.9%,平均优良天数达134.7天,优良率74.4%
>>碧水
今年上半年,长江流域陕西境内99个国控、省控断面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其中汉江、丹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
>>净土
今年上半年,陕西编制《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工作方案》,464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72家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全部纳入名录
难以忘记,今年7月的西安,一场夏雨过后,两道绚烂的彩虹横跨天际,瞬间刷爆了朋友圈。那抹清新的色彩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还是陕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写照,更是陕西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生动体现。
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生态环境保护的脚步从未停歇,从刷屏的双彩虹到常伴的蓝天白云,从汉江清流到净土安澜,山更绿、水更清、家园更加美丽,陕西的生态画卷愈发清新动人。
蓝天常驻
今年上半年,陕西省10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08,同比改善2.9%,平均优良天数达134.7天,优良率74.4%。
关中5市更是交出亮眼答卷,平均优良天数119天,较去年同期增加46天,相当于多收获了9.2个蓝天。
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成效显著,累计淘汰老旧柴油货车3万余辆,火电、钢铁等行业清洁运输比例提升至72%,钢铁行业82%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排查低效设施企业419家,检查超标排放企业890家,为臭氧污染“减负降压”
碧水长流
2025年汉江出境断面首次达到Ⅰ类水质,这是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
上半年,长江流域陕西境内99个国控、省控断面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其中汉江、丹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送上“一泓清水”。
在汉丹江流域,干流一公里禁建区严格管控,31座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105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治理,41个农村黑臭水体重现清澈。3434个入河排污口100%溯源,12个工业园区完成水污染整治,从源头掐断污染路径。
生态修复让河流重焕生机。白河县213个矿硐封堵、158万立方米废渣处置,丹江流域169个锑矿硐全面治理,3.6万平方米生态修复让预警断面水质持续向好。30条河流纳入省级美丽河湖建设清单,汉江汉中段、安康瀛湖先后入选国家优秀案例。
净土安澜
今年上半年,陕西编制《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工作方案》,构建起多部门联动监管机制。464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72家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全部纳入名录,50家企业完成隐患排查质控审核,3个源头管控重大项目通过验收。
11个市(区)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20个化工园区启动污染专项整治,61个市县级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完成调查评估。
绿色发展
全省现有国家公园1个、风景名胜区35个、森林公园90个、湿地公园43个、地质公园20个、沙漠公园2个,认定省级森林旅游示范市县17个、各类自然教育场所95处、省级森林康养基地33处,公布秦岭印记、森林康养、高山杜鹃等生态旅游特色线路16条,陕西“中华祖脉·大美秦岭”生态旅游线路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的14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
背景
“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
改变中国引领时代
今天,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
时光为笔,山河作卷。二十年前,在之江岸边的浙江安吉余村,一粒思想的种子破土而生——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充满前瞻性的理念。
这十字箴言,如椽巨笔,在中华大地绘就出一幅以生态文明为底色的时光画卷。风沙啃噬的荒原蜕变为光伏蓝海,卫星遥感俯瞰之处褪去灰黄锈色常绿不衰……“两山”理念和以其为核心理念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理论,蕴含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
保护绿水青山不是不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展。“两山”理念讲究以绿生金,塑造经济发展的绿色新动能、新优势。陕西榆林高西沟,几代村民拍崖畔、筑地埂、挖水沟、垒埝窝,种上了苹果树、枣树、杏树、核桃树,再不是“山上光秃秃、年年遭灾荒”的旧日光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各地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努力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修订实施“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多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驶入“快车道”,昭示党中央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守护绿水青山的决心。
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我国出台“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从淘汰落后煤炭、钢铁、水泥产能,到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再到坚持源头防控、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以及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管控土壤环境风险等,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两山”理念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近年来,以“两山”理念为代表的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当地时间7月14日,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一场关于中国“两山”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专场活动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框架下举行,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代表出席,聆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声音。
“两山”理念源自中国、面向世界,指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梦想稳步化为现实,也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护地球家园作出新贡献。 综合央视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
陕西交出的“绿色”答卷
2012
淘汰落后产能378.3万吨
印染纺织能力3570万米
大中城市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平均下降3.4%
城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县城全覆盖
新增火电脱硝机组180万千瓦
水泥脱硝生产线20条
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开工项目187个
完工95个,关停污染企业19家
造林绿化489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04平方公里
2013
加快实施“气化陕西”二期工程
淘汰钢铁、印染等行业
落后产能283.32万吨、2753万米
淘汰黄标车8.7万辆
拆改燃煤锅炉1250台
渭河治污项目已完成69%
全年造林513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50平方公里
延安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98万亩
2014
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18.8万辆
西安连续10个月退出全国重点城市
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
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
42个县的122个乡镇
872个行政村示范项目全面完成
受益群众超过130万人
造林绿化497.6万亩
保护恢复湿地146万亩
退耕还林56万亩
2015
拆改燃煤锅炉3867台
淘汰黄标车7.8万辆
关中削减燃煤300万吨
西安收获251个蓝天
较上年新增40天
造林绿化490.7万亩
建成“百万亩湿地”“百万亩森林”
实行垃圾集中处理
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3.2%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4%
2016
编制实施关中水系规划
引汉济渭、渭河生态区建设
加快推进昆明池、渼陂湖等重点工程完成节点任务
西安、延安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宝鸡成为西部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咸阳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2017
国家湿地公园增至43处
总面积达84.9万亩
汉江、丹江、嘉陵江流域水质保持优良
完成营造林719.5万亩
治理沙化土地105.4万亩
2018
强化汾渭平原联防联控
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10.5%
重污染天数下降20.7%
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
开展水源地整治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
主要河流水质稳步改善
实施固体废物污染专项防治
治理沙化土地105.5万亩
完成造林749万亩
2019
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2%
国省控断面I-III类水体上升3.9个百分点
治理矿山地质环境1万余亩
治理沙化土地105.39万亩
完成营造林806.4万亩
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启动
2020
切实加大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渭河出境水质为优
持续开展重点流域治理
汉丹江、嘉陵江出境水质保持II类
加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10.1%
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
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通过国家验收
2021
63家发电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新建地热能建筑供热723万平方米
黄河粗泥沙拦沙工程全面启动
干流105个问题排污口完成整治
渭河入黄断面水质连续两年为优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82.6%
2022
63家发电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汉丹江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Ⅱ类
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重污染天数由14.7天减少至4.9天
PM2.5浓度从49微克/立方米降至39微克/立方米
突发环境事件连续9年下降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83%以上
5座城市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
宝鸡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2023
秦岭陕西段环境优良面积达99.3%
全面启动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治理沙化土地94.9万亩
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提标改造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114座
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优
西安、咸阳、渭南3市空气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
2024
秦岭区域生态修复135.2万亩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治理沙化土地95.4万亩
完成“三北”工程区营造林207.2万亩
黄河干流陕西段水质全线达Ⅱ类
汉丹江出境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
全省PM2.5浓度同比改善7.9%
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6.4天
开展能耗超5000吨标准煤重点企业在线监测
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10.8亿元
数据来源: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杨鹏 整理 制图/张永文(华商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