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含“新”量再提升
2025-08-26 15:00古老的秦腔艺术积极探索新载体新空间,“圈粉”年轻群体;沉浸式夜游体验升级,城市活力持续激发;重点项目建设“加速跑”,进度条不断更新……连日来,西安多领域新业态新场景涌现,实力吸睛主流媒体。
秦腔“面孔”刷新
8月20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丝路秦声 千年回响”秦腔文化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受到多家主流媒体关注。
中国日报网推出报道《丝路秦声千年回响 西安让古老秦腔“盛放”当下》,介绍西安聚焦“文化兴市”战略,打出了一套政策扶持的组合拳,在秦腔文化艺术延续传承、创新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成绩。
中新网报道《古老艺术“圈粉”年轻群体 西安探索秦腔传承新路径》,展示了这门古老艺术如何通过探索“秦腔+旅游”“秦腔+科技”新玩法,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关注和喜爱。
在西安,科技元素助力文旅产业日益多元。8月20日,人民网《“科技+”助力文旅消费场景焕新升级》报道,介绍西安城墙景区通过“大模型+大算力+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准确描绘游客“画像”并预判市场需求,优化了日常管理流程,提升了运营效率。
8月22日中新网《数字科技赋能文物保护 让西安城墙焕发“新生”》报道,点赞西安城墙保护工作全面应用数字化技术,成功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数字化新路径。
8月25日,人民网报道《感受时空交错 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走进”电影》,介绍了西部电影集团推进电影与科技融合创新,其最新研发的虚拟现实电影设备带来的奇妙观影体验等内容。
消费体验升级
8月19日,央视新闻客户端在《空间创新、业态升级 沉浸式体验激发城市夜活力》报道中,聚焦古城西安提升游客沉浸式夜游体验,拉动文旅消费升级。
上周,西安城市“微更新”场景成为亮眼风景。8月18日中新网《西安老巷“微更新”迭代新业态》和8月25日光明日报《老菜场“变形记”》均关注了这一主题。在这两篇报道中,西安西仓市集文创公园和建国门老菜场,通过文化创意,将传统与新潮混搭,既保留了市井烟火,又提升了环境品质,增加了文艺气息,成为市民和游客喜爱的全新文化消费场景,折射出城市文旅发展趋势。
8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报道《“这趟旅行,给我留下深刻的文化记忆”》,以外国游客在西安的旅游消费体验为缩影,展示中国游、中国购的便捷与魅力。
8月19日,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全新特展“俑见大唐——长安荔枝路中的盛世风华” 启幕。央视新闻、中国日报网关注报道。“展览为期一个月,汇集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共计83件(组),其中三彩马、彩绘戏童女立俑等80%的珍贵文物为首展。”央视新闻如是说。
在秦岭脚下的西安市鄠邑区栗峪口村,一种基于共享与互利的“新乡村生活”悄然兴起。8月24日,中新网先后推出《扎进山野生活的青年:交换技能 拓宽人生》《秦岭脚下“交换技能”渐兴》报道介绍这种新业态。
项目建设加速
近期,西安项目建设频繁刷新进度条。
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汉江特大桥钢桁梁8月18日实现合龙,央视网报道称:“这标志着西十高铁全线桥隧工程主体工程完工。”
同日,西延高铁全线冷滑试验正式启动,新华网表示,这为后续西延高铁启动联调联试奠定坚实基础。
8月19日,中新网推出《重点项目建设“加速跑” 西安打造区域发展“强引擎”》一文,记者走访西安经开区多个项目现场,了解重点项目加速推进情况。
8月22日,人民网报道了西安市周至县杨哑路改建工程主线贯通的好消息。
8月20日,中国网推出报道《万里丝路通天下,“一带一路”谱新篇》,以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突破3万列为契机,讲述新时代西安开放故事。文章介绍了西安通过中欧班列构建起“覆盖欧亚、辐射全球”的物流网络,用12年时间完成从内陆腹地到开放高地的蜕变。
8月25日,科技日报推出英文视频报道《千年古都,遇上最潮科技!看西安如何走向“智能”未来!》。以5位走进西安多家创新创业园区的在华外籍青年和创业者视角,看科技如何助力千年古城焕发新生机与活力。
西安城市文化传播工作室 薛雯(西安新闻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