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
2025-09-10 15:34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
华商报推出致敬生命中的引路人报道
讲述几位老师
教书育人的故事
师泽如光 虽微致远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
每一位教师
皆是点亮未来的燃灯者
尽管讲台不同、学生各异
但“老师”这一声称呼背后
藏着同样的责任、坚守与奉献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
向每一位守护成长的师者道一声:
老师,节日快乐
一声老师 一生老师
——致敬生命中的引路人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每一位教师都是点亮未来的燃灯者。他们中,有人数十年如一日扎根乡土,用知识照亮孩子前行的路;有人坚守教学一线,静心育人、默默耕耘;有人倾注特别之爱,给特殊儿童以希望的曙光;有人传授匠艺之能,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老师,以一生之时光,回应一份使命的召唤。今天正值第41个教师节,我们致敬每一位以“一生”去书写“老师”这个名字的人,致敬西安这座教育沃土上的万千教师群体。
在西安市未央区特殊教育学校,老师默默地守护着许多“特殊”的学生。
“他们刚来时,几乎没有朋友,不懂指令,情绪控制能力弱,更谈不上什么集体意识。”谈起孩子们初入校时的状态,西安未央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仲伟说。
“听不懂指令,没有语言和情感的交流,甚至无法自理,如何让这些孩子有尊严地活着?”自特殊学校成立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仲伟。直到2022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市级体育比赛,一名即将参赛的孩子紧张得坐不住,来回走动——这个细节让老师们格外欣慰。“说明他在乎了,他的自我意识正在觉醒。”从那时起,学校坚定了以体育为康复突破口的路径。训练很苦,但老师们从不退缩。2024年,孩子们在全国特奥羽毛球、体育舞蹈等大赛中摘金夺银,更让人振奋的是,有两名学生因比赛成绩优异,被陕西省城市经济学院录取。“他们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将来也许能走向社会、从事职业,这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鼓励。”仲伟欣喜地说。
正是学校的不懈坚持,2025年第十二届世界冬季特奥会上,由西安市未央区特殊教育学校野小亚老师担任总教练的中国特奥体育舞蹈队,勇夺7金3银2铜,创造了中国特奥体育舞蹈队在世界冬季特奥会上的最佳成绩。
除了当下的教育,仲伟还替学生考虑了家庭与未来。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大多数特殊孩子仍面临回归家庭、就业率几乎为零的现实困境。学校联合省残联推出“辅助性就业”模式,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制作手工,共同学习、共同劳动。既方便家长照顾了孩子,还能让他们有些收入缓解家庭压力。学校还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新技术在教育康复中的应用。
在这所充满温度的学校,记者看到的不仅是金牌和证书,更是老师们用青春、耐心和专业,为这些“迟开的花”默默铺就的一条通往尊严与希望的路。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千朋茹
西安市盲哑学校教师魏晓宇:
为每颗心灵打开一扇窗
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为残障群体提供平等、优质教育机会的重任。
2019年,魏晓宇通过公招进入西安市盲哑学校。魏晓宇说,这里的绝大多数学生除了视力或听力的障碍之外,他们身上的阳光、上进、可爱、友善都深深感染了自己。
从事特殊教育,光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面对视力障碍给学生学习和认知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魏晓宇潜心研究听力障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不断探索适合视力障碍学生的学习方法。“盲校每一门学科在学习时,都有自己的特殊困难。初中、职高的数学、物理、化学里很多符号盲文识别不了,大多数题目都要用盲文由老师翻译一遍,再用键盘敲进电脑,然后刻出来校对后,二次变成刻版供学生学习。”魏晓宇说。
在特殊教育学校,常常会遇到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这时,爱心和耐心是连接孤独世界与五彩世界的桥梁。在魏晓宇记忆中,一位七年级转来的新生,因自闭症从不和任何人交流。这时候,耐心和爱心成为打开孩子心结之锁唯一的“钥匙”。关心、重视、爱护、陪伴,渐渐地,这位单亲家庭的小男生开始和自己交流,和同学说话。
“为每颗心灵打开一扇窗,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未来。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最终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魏晓宇常常这样鼓励学生。作为职业班任课老师,让魏晓宇欣慰的是,2024年,西安市盲哑学校职业班的8位学生,参加盲校高考招生院校联考,其中7位同学考取本科。2025年,魏晓宇获得“西安市基础教育教学能手”殊荣。
魏晓宇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的学生未来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生活。也希望全社会和更多机构,为他们未来的就业提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支持。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彭宏
西安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数学教师汪紫彤:
让中职数学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中职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赛道,正孕育着无数关乎“未来工匠”成长的可能。
汪紫彤从教7年,身兼中职数学教师与班主任双重职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引路人”与“暖心人”。
“中职数学不是脱离实际的公式堆砌,而是服务技能学习的‘实用手册’。”这是汪紫彤从教7年始终坚守的教学理念。在她看来,中职学生的数学课堂,必须与专业需求紧密绑定——唯有让学生看到“数学能解决未来工作的问题”,才能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汽修专业的课堂上,她摒弃了“先讲定理再做习题”的传统模式,转而以“汽车零件磨损率计算”为切入点:“大家想想,不同车速下刹车片的磨损程度如何用函数表达?掌握了这个,未来维修时就能更精准判断零件更换周期。”抽象的函数知识,瞬间变成了与职业直接相关的“技能储备”。
“以前觉得数学没用,学了也用不上,现在才知道,它是我们未来谋生的‘硬工具’。”学生们的反馈,正是汪紫彤教学改革的初心。让中职数学跳出“应试框架”,扎根“应用土壤”,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为了让学生发现自身潜力,她牵头设计了一系列班级实践项目:组织“技能小能手”竞赛,让手工出色的学生设计班级文化墙;开展“职业体验日”活动,带学生走进当地企业车间,看技术工人如何用专业技能赢得尊重。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她更是精准施策:对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她熬夜梳理对口升学的数学知识重点,制定“一对一”备考计划,帮学生攻克薄弱环节;对倾向就业的学生,她收集行业发展动态,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分享成长经历,帮学生明确职业方向。
“我们既是职教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她说,“希望我的学生们都能找到热爱的职业,用技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送给我最珍贵的礼物。”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张竞竞之(华商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