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查看日志|返回日志列表

秋分正当时 与西安共赴一场“时和年丰”之约

2025-09-24 16:07

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西安秋分节气故事,9月22日,“时和年丰 共绘秋华”2025年西安市“节气里的大美西安”秋分主题活动在鄠邑区胡家庄党群服务中心举行。陕西省委网信办、西安市委网信办、鄠邑区相关负责人,文化学者、新农人代表、农民画创作者、师生代表齐聚一堂,通过“歌谣诵秋”“专家讲秋”“五彩绘秋”等环节,将秋分节气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可听、可看、可感的沉浸式体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动中焕发新生。

秦岭,是我国中央水塔、中华民族祖脉与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与关中平原共同孕育了悠久的农耕文明,衍生出凝结着千年农耕智慧的二十四节气。秋分不仅象征着丰收与平衡,更凝聚着中华民族顺应天时、敬农惜物的传统理念。由陕西省委网信办指导,西安市委网信办主办,鄠邑区委网信办协办,凤凰网陕西频道承办的本次活动,以秋分为契机,通过多元互动体验,生动展现节气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依托融媒体传播矩阵,活动有效推动了节气文化“破圈”,大力提升“节气里的大美西安”品牌影响力,通过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为西安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注入新活力。

活动现场孩子们表演的歌谣

活动在充满童趣的歌谣咏诵《秋分真热闹》中拉开序幕。这首融合了唐诗意境与AI技术的童谣,生动再现了秋分节气的热闹景象与农事喜悦。西安市委网信办相关负责人在讲话中强调,利用互联网优势,挖掘和展示秦岭文化、节气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关键实践,“希望以‘节气里的大美西安’IP活动为纽带,让跨越千年的文化智慧在当代生活场景中焕发光彩、滋养人心,真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同频共振”。

活动现场

鄠邑区委主要负责人结合区域发展实际,详细介绍了当地文化特色与建设成果。他说:“鄠邑区作为关中平原的重要区域,承载着深厚的农耕文明底蕴。此次秋分主题活动落地鄠邑,是对我们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的精准挖掘。通过这一优质平台,既能看到鄠邑在节气文化活态传承中的创新探索,也能集中展示我们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取得的城乡融合探索,为区域文化品牌建设注入新动能。”

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柯尊斌从王维名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切入,生动阐释了秋日傍晚的清幽静谧与自然生机。他分享说,秦岭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不仅塑造了关中地区“春种、夏耕、秋收、冬藏”的农耕节奏,更孕育出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节气文化,其中“顺应节气、天人共生”的核心理念,对当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孩子们描绘秋天场景图

“新农人的‘新’秋分”主题分享带来了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碰撞的鲜活故事。鄠邑青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宇浩分享了自己扎根土地七年,深耕葡萄园的心路历程;六艺斋品牌负责人、8号公路产业联盟会长弋龙辉以“回归、创新与热爱”为核心,分享农业销售破圈路径:一是场景引流,二是建立信任,三是秉持发自心底的热爱。作为新一代农人,他们凭借知识为农业注入新活力,推动“田间地头”的丰收成果更高效、快速地直达消费者。两位新农人的讲述,生动勾勒出科技赋能下“现代丰收图景”,展现了新时代农民扎根田野、追逐“田园梦”的奋斗姿态。

现场展示的鄠邑农民画

贴近生活、反映时代、地域特色鲜明的农民画是鄠邑区闪亮的“文化招牌”。创作者结合秋分主题,讲述画作中“秋收场景”的创作灵感,让观众从艺术视角感受节气文化与民间生活的深度交融,进一步凸显了西安本土文化的多样性与生命力。

活动现场,还有鄠邑农民画、微缩社火、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会人员与孩子们一道,用五彩笔共同绘制了一幅寓意丰收与和谐的“五谷丰登图”。这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共赏,不仅重温了敬天惜物、勤劳务实的传统美德,也让古老的庆丰习俗以新颖的形式在现代生活中得以延续。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关颖 图/受访单位提供(西安新闻网)

分享 7 次阅读 | 0 个评论

留下脚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