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遇见李白:西安交大师生为千年唐诗续写新篇
7小时前在李白曾挥毫“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兴庆宫旁,在李商隐驾车感叹“夕阳无限好”的乐游原畔,坐落在这片流淌着盛唐诗意土地上,西安交通大学师生用AI为千年唐诗续写新篇,以科技人文融合之笔谱写着跨越古今的诗篇传承千年诗意,探索文化创新之路。
千年地缘:一所大学与盛唐的诗意重合
“这片土地上,大汉强音与盛唐气度穿透时空依然烈烈如鼓,李白等诗人的瑰丽诗句至今滋养着这座城市。”在西安交大人文学院李慧教授团队撰写的《交通大学西迁千年地缘文化考》中追溯交大西迁校址(今西安交大兴庆校区):周代属王畿之地,汉代处上林苑,唐代归道政、常乐二坊。
据李慧介绍,从唐代长安城地图看,西安交大兴庆校区北邻兴庆宫。盛唐“天下第一名楼”花萼相辉楼曾见证李白登临赋诗,其在兴庆宫沉香亭所作“云想衣裳花想容”脍炙人口。《赠从弟冽》“逢君发花萼,若与青云齐”的诗句,是兴庆宫历史的鲜活注脚。
西安交大兴庆校区南接的乐游原,地势高峻,为文人墨客赋诗抒怀之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系千年前李商隐登临乐游原时的感慨。千余年后,交大师生仍传唱这隽永诗篇。”李慧说,校区东靠唐春明门,门内春明门街为都城主干六街之一,刘禹锡在《和令狐相公别牡丹》中,用“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道尽长安人情感;西贴的唐东市,作为国际贸易中心是中西方文明交融地。
回望千年,李白“青云齐”的昂扬、李商隐“夕阳无限好”的隽永、刘禹锡“春明门外即天涯”的深情……诗歌带着文化基因穿透千年,成为校园精神源泉,让学子感受厚重的唐诗文化底蕴,在诗词中汲取成长力量。
诗意校园:从樱花诗赛到AI赋新
今日西安交大校园,仍沉浸在诗意的流风遗韵中。每年四月樱花绽放时,“樱花杯”诗词大赛如期而至,朝气蓬勃的学子沉醉唐诗意境,展现诗意高校学子的独特风采。据了解,“樱花杯”诗词大赛已连续七届举办,2025年决赛吸引300余名学生参与,同步配套诗词创作、朗诵活动。
今年3月,西安交大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合作开展雅集,学生积极参与诗词飞花令;2024年5月,国际教育学院举办唐诗吟诵讲座。东亭诗社长期组织诗词活动并参与大赛组织评审,学生积极参与创作竞赛、沉浸式体验活动。依托社团与课程传承诗词文化,这一系列活动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深化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小时候,一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将我拉进了诗词的世界,从此如痴如醉地探索着诗的宝藏,曾痴迷地拿着《唐诗三百首》,又吟又诵。”西安交大中文系学生、东亭诗社成员杨静一,自幼受唐诗启蒙,热爱文学和古诗词。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交大后,她真切感受到“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豪情,徜徉在这诞生了诸多唐诗名句的城市,寻迹千年前盛唐的文脉。
在杨静一眼中,交大宛如诗意的考古现场:白居易在常乐坊写下《养竹记》,以竹之“本固、性直、中空、节贞”寄寓人格理想;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自称“家在虾蟆陵下住”,白居易,虾蟆陵,名人与名地,让唐诗与梦想在这里完美交融,滋养着学子成长。
浸润于如此深厚的人文环境中,杨静一选修了该校外国语学院教授金中的《中华诗词创作入门》课,系统学习和创作诗词。课堂上,金中老师不仅讲格律,更带学子们剖析诗中的“心力”,从诗词“对称”的艺术,讲到当代诗歌传承与创新。“学习中我结识了东亭诗社社友们。校园里,谈诗论赋与人工智能同时美美地生长。”杨静一说。
唐诗在人工智能时代焕发新魅力
“我自幼喜爱唐诗。选择西安交大,我看中其兼具历史文脉与现代创新精神。”西安交大电气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生、东亭诗社人工智能诗歌创作研究团队负责人许禹睿说,进入交大后,他系统研习诗词创作理论,担任东亭诗社社长。
在金中教授的指导下,许禹睿、杨静一与团队小伙伴们研发“华七”人工智能作诗程序,用算法模拟诗人的语言逻辑与情感节奏,从技术层面对古典诗学进行再诠释。团队还从近万首“华七”诗作中精选100首,出版国内首部AI诗词集《AI遇见李白:人工智能“华七”诗词集》。这部诗集是技术探索的成果,也开创文化传承新形态——让唐诗文化在人工智能时代延续,使传统文学与现代科技相互启发,彰显古典诗学的恒久魅力。
“‘华七’的使用过程,让我们领悟到,好诗的灵魂是源于现实体验的‘心力’。这种授之以‘渔’的数字化传承,是从‘保护遗产’到‘活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也拓展着唐诗传承的广度与深度。期待唐诗在智能时代焕发更大的光彩。”杨静一说。
“继承唐诗精髓,不仅要诵读研究,更需延续其体裁创作,而非仅吟咏古人作品。”金中教授说,《AI遇见李白》是世界首部人工智能创作的传统诗词集。通过将唐诗与高科技结合,AI诗作充满想象力、古色古香,超乎预期。
那么,数字时代的“诗”如何延续唐诗命脉?带着这一问题,许禹睿所在团队走进中华诗词学术交流会,让专业诗人感受AI魅力;走进大雁塔邻里节,让市民游客体验AI创作乐趣。
“与‘华七’互动让我明白,它并非替代诗人,而是启发灵感的工具——以技术触碰古典之魂,让民众借诗词表情达意。唐诗历久弥新,不仅因其形式之美,更在于承载的精神力量,那是超越时代的文化自觉与生命体悟。”许禹睿说,AI诗词创作让更多民众参与传承,让古典诗词以当代形式生长。“未来,愿深耕文学与智能的交汇之地,探索技术表达人文情感的更佳路径,让唐诗光芒在数字时代延续,为古典精神注入时代力量。”许禹睿说。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任娜 图/西安交大供图(西安新闻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