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上午,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陕西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来自国内外50多家新闻媒体的80余名记者云集北京万寿庄宾馆,就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问题,集体采访了赵正永、陈宝根、祝作利、王宏、冯钧平、郑粉莉、王勇超、杨丰岐等8位全国人大代表。一个多小时的提问时间里,媒体记者们轮番提问,场面热烈。
3月7日,我省代表团举行开放团日,境内外50家媒体的80多名记者参加开放团日,关注陕西各项事业发展情况。
本报记者张彦刚
举数字说民生继续将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赵正永省长在回答《陕西日报》记者“去年我省新增财力的80%用于改善民生,这些钱花在了哪些领域?”的提问时坚定的说,过去一年省委、省政府落实了对百姓“新增财力的80%和财政支出绝大部分用于民生”的郑重承诺,全省2900多亿的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方面的达到了82%。所有的投入都用在百姓群众最需要、最紧迫的方面。比如说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到了20%,达到了512亿元,是历史上最高的。去年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441所,提高了中小学和本科高校的生均经费标准。今年将分别达到800元、1000元和12000元,大大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在水利方面和移民搬迁及保障房等百姓关注,关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面也加大了投入,陕西同时出台了26条地方政策措施,解决了部分特殊困难群体的现实问题。赵正永表示,今后陕西还要保持将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相信通过几年的努力,陕西人民的生活会进一步改善,社会会更加和谐。
理性说发展“拐弯超车”还需注重方向速度和平衡
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有关我省经济发展“拐弯超车”中如何把握处理好发展增速与经济结构及改善生态、民生关系的提问时,赵正永说,陕西的发展面临双重任务和压力,既有与东部一样解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有西部地区增大经济总量,赶上全国发展水平的问题。陕西人均经济总量去年排在15位,总量17位,增幅全国第六,去年增长13.9%。陕西在继续保持着加快发展态势,同时把着力点放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上,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国家要求。陕西省注重解决内部产业结构的问题,第三产业和非公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外向度低问题,这两年陕西下决心着力解决这三块短板,这还需一个过程,才能达到理想程度。“拐弯超车”,一定要注意方向、速度和平衡,这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信说未来不仅要拐好弯还要力争超车
在回答香港《文汇报》记者有关“弯道超车”节点问题时,赵正永说,陕西必须加快发展,必须把握好结构和调整的力度。我认为,转方式、调结构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拐点,在这个阶段有探索,有彷徨,有观望,也有勇进。这正是我们把握机遇乘势而上的重要机遇,我们不仅要拐好弯,还要力争超车。我们的发展动力来源于科学发展、民生需求的推动,来自于自身特色产业的优势推动,来自于加大城镇化水平提升的推动。我们为此实施的加快城镇化建设、鼓励农民工有序进城等政策都是“弯道超车”的具体措施。
悉心说安居5年210万户群众将住进保障房
在回答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快报》记者百姓关注的保障房建设有关问题时,赵正永说,作为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保障房建设从2008年开始实施推进以来,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它解决了部分群众没有能力解决住房的现实问题。住房保障作为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和重要产品已摆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按照相关计划,“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陆续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10万套。去年我省完成保障房开工建设48万套,完成了原定计划的107%。今年建设任务是42万套,任务量居全国前列。
赵正永说,陕西还在建设中加大了考核力度,每个月要对各市进度进行排行榜,10个月取得了很好效果。并做了一件任务繁重、工作细致的工作,即把210万户保障对象调查清楚后,采取公开公示、分年轮候的办法,减少了群众保障房一出来就去排队摇号的长期等待烦恼,让群众看到真真切切的安居希望。(三秦都市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