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子庙街口的仿古大牌楼,不仅提高了街道的知名度,也给古城增加了历史感。记者 尚洪涛 摄
作为城市的地理坐标点,街名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信息,它构成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被称为各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大学几位热爱古城老街文化的学生,通过700份问卷,向西安市民调查对老街道的认知度。结果显示,市民对老街名的认知度普遍不高。调查者认为:“保护老街文化,我们现在应该有所行动了。”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的陈肖月,是此次学生调研团队的组长,她和同学们在这份《谁动了古城的“DNA”——西安明城区老街名记忆度调查》(后简称《调查》)中,把老街名比作“城市系统中的DNA”。这几个热爱西安老街文化的年轻人认为:“老街记录了城市发展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也表现出一座城市的精神,对于古都西安,活跃的城市精神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权东计教授表示,老街道是城市记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保护历史街区、保护街名文化的意义是重大的。
留住老街文化,也是留住了城市的历史记忆
“调查及其后续工作持续了整整一个学期。”陈肖月很有感触,“我们普遍的感觉是,人们对老街名文化、老街的历史了解很不足。”
西安现存的大部分老街,都是唐末将皇城改筑新城后逐渐形成的,其中又以明清老街为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从前大为不同,老街道、老街名的逐渐消失,似乎成为一种趋势。城市要发展,市民要生存,老街道及其文化内涵的保存是否还有必要呢?
权东计教授说:“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城市的现代化也是建立在城市的历史之上,西安在实现国际化、人文化、生态化的战略目标中,需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而历史街区正是西安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西安的城市名片。”
同时,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中人们来说,老街巷也具有深刻的意义。权东计认为,地名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很重要,一个古老的地名消失了,一种历史和文化的感觉也就消失了。只要一个地名存在,人们就会保留着对这里的念想,有念想就有记忆,有记忆就有历史。
“老街道记忆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文化、城市历史的一部分,留住老街文化,也是留住了城市的历史记忆。”权教授说,“我们现在有责任把老街名、老地名保留下来,把与街名地名有关的历史故事,以及街道上的标志性建筑保存下来,让我们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记忆和城市历史对接起来。”
知道北院门街名的人,仅有10%
陈肖月和她的同学们,就是希望能通过社会调查的形式,来了解西安市民对老街文化的认知程度,分析出街名文化传承不畅的部分原因,从而能对老街文化的保护有一些帮助。
调查锁定在明城墙内1107公顷的范围内,这里是西安老街巷最集中的区域。第一轮的普遍调查覆盖了城墙内现存的108个老街,总共收回200份有效问卷。调查发现,市民对这108条老街街名的平均记忆度只有12%(即100个人里有12个人知道街道的名称)。其中,甜水井街的记忆度最高,也只有36%,没有超过半数。同时,作为著名的旅游街区的书院门,人们知道其街名的只有15%,而知道北院门名称的人更少,其街名记忆度只有10%。对大部分街名,记忆度主要集中在0~5%之间。
知道老街名的人不多,知道街名来历的人则更少。其中,书院门、贡院门、端履门、饮马池这些以街道上曾有过的著名建筑、景观为名的街道,知晓其来历的人稍多,分别占到了12%。竹笆市街名来历的知晓程度略低,有10%。而其他大部分街道,知道其街名来历的人都不到十分之一。玄风桥、红埠街、骆驼巷等名称奇特的街道,在调查的200人中,知晓其街名来历的竟没有一个人。令人费解的是,府学巷、夏家什字、五岳庙门这些较为有名的老街,居然也没有一个人知道其街名的来历。
尽管市民对街名的了解程度并不乐观,但是,受访者普遍认为,老街对于古城西安是十分重要的。认为老街文化对建设人文西安很有意义的人,占到了59%之多。
古建的消失、功能的改变导致了人们对老街的遗忘
第二轮调查选取湘子庙街、东县门、南广济街、竹笆市、药王洞,5条位于西安城内不同区域、具有典型代表的老街道,对经常在街道上活动的人(居住、工作在街道上的市民)进行调查,每条街道各回收100份有效问卷。
陈肖月说,不出意料,这几条老街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街道居住和生活的人,对老街的记忆度明显高出没有跟街道“亲密接触”的市民。只要在一个地方居住了一段时间,人们都会对所在的街道产生感情。而且,越是居住时间长的住户,对街道的历史、文化就越熟悉,很多老住户都对所住街道的历史如数家珍。
通过对这5条街道调查数据的比对,调查小组发现了一些规律。在湘子庙街居住和工作的居民中,有62%知道其所在街道的名称来历,而这一数据在东县门只有不到17%。今天的湘子庙街上不仅有湘子庙,在街道的东口,还立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大牌坊。而东县门的县衙早已消失,街道上也没有醒目的标识。在对竹笆市居住和工作人群的调查中,知道街名来源者占到61%,而南广济街的数据是28%。竹笆市至今仍有许多卖竹器的小商铺,而曾是中药铺集中地的南广济街,今天街道两边则以综合商铺、餐饮娱乐为主。可见街道上的标志建筑,以及街道的功能,对于街道记忆的重要性。
陈肖月说,反映街道建筑实体和街道功能的街名,最容易理解和记忆。如果一条老街上的建筑实体消失,或是街巷功能改变,人们对老街的记忆就会出现断裂,正因如此,生活在快节奏中的现代都市人,对于古代留下的各种街名记忆不深。
年轻人对历史街区所知甚少
除了街道上典型建筑的消失和街道功能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也是人们对老街记忆度下降的重要原因。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致使人们与街道的接触减少,对街道的综合感知能力较之过去大幅下降。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乘车(公交、私家车、出租车、摩托车、电瓶车)出行,著名建筑学者和理论家阿摩斯·拉普卜特认为,当人们步行时,对于空间具有较高的认知力;而在较快的车行速度下,人们对于环境的识别能力大大下降。此外,高层住宅的兴起、人们自发性活动场所的减少,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等现代化的生活模式,都会导致人们对街道的感知度下降。
同时,年龄也影响居民对老街的记忆度。《调查》显示,18岁及以下的受访者中,仅有15%知道所在街道的名称,19到35岁的人群中,对自己居住(或工作)的老街记忆度为38%,36到55岁这一数据为51%,而56岁及以上的被访者中,老街记忆度为70%。年龄越大的市民,对于老街文化的关注度也越高。
陈肖月说:“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同龄人只知道自家附近几条街道的名字,有很多甚至连自己居住的街道名称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了解老街的历史文化了。而与此相对的,是老年人对老街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保护老街文化与城市发展并不矛盾
针对人们对老街文化普遍认知度不高的状况,《调查》认为:“保护老街文化,我们现在应该有所行动了。”
《调查》中,有54%的受访者虽然认为街名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从来没有主动了解过街名文化,只有10%的人很关心老街名文化,并主动了解过。还有23.6%的受访者认为保护老街名跟自己没关系。
陈肖月说:“现在城市发展很快,以前老街道上的许多景观、建筑都消失了,这并不奇怪。同时,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政府、学者、媒体等的宣传,来提高市民对老街道文化的了解程度。比如,药王洞由于保存了每年二月二的庙会习俗,居民对其的记忆度超过40%,明显高于没有任何宣传、活动的东县门。”
在西安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今天,保护老街文化并不是刻板地将老街道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这对于今天的城市发展来说是不可行的,保护老街文化与城市发展之间并不矛盾。保护老街、街名,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的方法有很多。有市民建议,可以通过在历史街区立石碑、石刻、牌坊,或者制作路牌等办法,标出老街的名称、街名的来历、街道的历史,也可以将跟街道有关的历史故事或者传说,制作成雕塑,这样能让市民更生动、直接地感受到老街的历史文化。
同时,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位市民,都应该是老街记忆、城市文化的传播者。《调查》认为,街名文化记忆的核心是人的价值观念。因此,老街巷文化传播的重点在于,培育年轻人对保护和传播老街历史文化的理性素养,其中,尤其以家庭中老一辈向小一辈的文化传递作用最为关键。
陈肖月说:“如果我们行动起来,让老街文化为更多的市民所知,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强了西安的文化氛围。而当外地游客来到西安时,随便问一位大街上行走的西安人,都能听到许多西安老街的故事时,西安的城市形象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而这种无形的力量,会逐渐转化成有形的效益,使每一个西安人成为历史文化的受益者。
在细节中彰显
城市文化底蕴
在每份调查表中,陈肖月和她的同学都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最好?”结果,有49.5%的受访者选择了“散落在城市角落的细节”一项,27.5%的人选择了“仿古建筑、城市小品(雕塑、绿化、生活服务设施、游憩设施等)”,12.5%的人选择了“旅游景区”,剩下的10.5%则选择了“大型民俗活动”。可见,大多数的市民认为城市的细节、古建、城市小品等在城市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更能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
每条老街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权东计教授认为,遍布于城市之中的老街巷,就是城市细节的一个方面。他说:“我们现在更多地关注大遗址、景区的保护和开发,但是,西安的历史文化,不仅要通过遗迹、遗址、景区来体现,也要通过城市中的各个方面,也就是很多的细节来体现。”
如果说兵马俑这样的大遗址景区是让世界知道了西安的魅力,那么,遍布在城市中的老街文化,则更能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受到历史和人文的熏陶。
权东计说,在城市生活中,街巷文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街巷基数很大(西安的老街巷也很多),它们遍布全市,是市民生存的根本基础,同时,每条老街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这些都是唯一的,这些历史、故事、传说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能切身感受到的文化,它们丰富着西安的城市文化体系。
让微观历史文化得到延续
世界范围内,有许多保护、发扬老街文化的范例。日本的京都、奈良就保留了许多老街道的原貌,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同时,我们西安的书院门、北院门也形成了独特的老街文化,成为闻名世界的历史街区、旅游景点。
权东计教授认为,我们不一定要把每条街道都打造成书院门、北院门这样的老街景区,对于大部分的老街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比如,在街道上树立标示物,对街道名称的来历、历史故事等进行标注,制作雕塑来丰富街道的历史文化信息,保护、改造街道上的古建等方式来保护、展现老街的历史。
权教授还建议,在对老街道的改造中,我们应该注意对街道名称、街道历史的研究,在政策、制度上给予支持,加大宣传,在规划和开发中把古老的地名保存下来,把当地的记忆保存下来,让一个地方的微观历史、微观文化得到延续。
本组稿件 文/记者 赵珍
图/ 除署名外均选自《西安明城区老街名记忆度调查》(西安晚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