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张家界等于三个卢浮宫”?五一节日前后,国内景区门票价格过高的话题热度不减,这样的说法虽然有所夸张,却并非毫无来由。其实,自清明小长假期间,不少景区门票已争先恐后地迈入了“百元时代”,有人感叹,秀美河山成了“玩不起的风景”。其实,景区涨价背后,除了有景区运营维护成本现实的考量外,更反映出现时旅游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景区盲目的攀比心理等现状。
另外,景区门票价格之所以涨得如此离谱,与监管部门的缺位有关。对争先恐后的景区涨价风,有人早就质疑,景区门票怎能说涨就涨?黄金周旅游价格上涨,等于是变相剥夺了低收入人群的休闲权,大大降低了国民的幸福感。
疯狂门票涨声响起来
“本来打算和家人一起去九寨沟游玩,可一打听,光门票就得220元,加上观光车90元,一个人就要310元,我们6个人算下来就要1860元,这还没算吃住和来回的路费。”5月6日,家住西安红缨路的市民刘军红告诉记者,自己和妻子都在一家货运公司上班,收入不高,如果去趟九寨沟就得花去他们三四个月的积蓄。无奈之下,刘军红带上家人就近去安康观赏油菜花了,也算了却了心愿。
五一节日前夕,各地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上涨,有消息指出,全国有一半的5A级景区淡季门票超过100元,在旺季超过200元的占15%,未来数月内,全国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涨幅从20%到60%不等。不少游客在网上发帖表示门票价格太贵,承受不了,越来越多的“百元景区”让普通游客望而却步。
为了遏制景区盲目涨价,早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就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国内许多景区的最近一次价格调整时间是2008年左右,而今年恰逢全国景区的第二个“解禁年”。记者调查发现,这一轮涨价潮实际是进入了国内景区“三年必涨”怪圈现象。
有统计显示,全国(不含港澳台)130家5A级景区(非淡季全票)中,近半数门票价格过百元。其中,价格在100元至200元的5A级景区最多,达35.38%,湖北武当山、四川九寨沟、安徽黄山等14个景区门票价格高于200元,占比超过一成。
“不能说解禁推动了上涨,解禁只是契机而不是推动力,有可能本身有涨价的动力,现在是一拉开闸才会放出来。”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表示,推动力不在于政策,实际上涨价的动力一直是存在的,可能主要是三个因素,第一个客观地讲是成本上涨,第二个是盈利的冲动,第三是管理的缺失。
最低生活保障金换不来一张门票
“一家三口出游,一张景区通票动辄一两百元,相当于大多数人两天的工资,再加上餐饮、交通费的支出,低收入人群还真是玩不起。”西安市民阎科学慨叹,祖国的大好河山,低收入人群已经被隔离了,口水流得起,梦中想得起,但现实却游不起。
安徽黄山门票价格在旺季的时候是230元,但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个月是311.75元;九寨沟旺季的票价是220元,而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每月250元;湖南的张家界门票的价格245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是257元。更有甚者在有些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还换不来一张门票。
这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如果各大景区的涨价冲动始终无法被遏制,长此以往,穷人是否会失去原本属于他们的那一份参观游览的权利?
几年来,关于景区涨价的理由,无非是“运营成本提高”、“门票收入主要用于保护”等说辞而已,但所谓运营成本,既然公众从未看到过账本,高低的依据又在哪里?所谓提高门票收入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资源更不值一驳,湖南省物价局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张家界武陵源158元的门票收入中,直接用于资源保护的仅8元而已。不仅涨价理由只是敷衍,价格听证全属过场也早为媒体所披露,但这却不妨碍坐地涨价成为一个公众无法不接受的事实!
“自古以来,名山大川、宗教场所、文化遗迹等,从来都是随便可以进入的。公共资源原本就不应该限制公众的进入和接触,更不应该用来谋利。”著名学者秋风说,如果人们看到那些名山大川、公共遗产等都在收钱,还会觉得这是中华民族留给子孙后代的公共遗产吗?还会觉得自己真的是这个国家的国民、公民吗?所以,没有公共资源就没有国民、公民意识。这些年来,我们的公共资源被大量地部门化、地方化甚至公司化,不仅是让老百姓多花了几个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损害了公民意识。
被质疑的景区伤不起的公益
在人们出行旅游总消费中,门票支出占比大概是7%—8%。专家认为,进一步降低门票价格是提升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方向。但当前一些地方景区正在酝酿或掀起的涨价风表明,景区门票正偏离公共性和公益性,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公司不断索取经济利益的平台和筹码。
“时下许多地方,名义属于国有公共资源的风景名胜或者历史遗产,事实上早已成为地方政府甚至一些旅游经营公司牟利、生财的道具。景区的管理或经营者既然不是什么‘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自然也就成为一个个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能事的垄断性企业。”5月7日,西安文化学者崔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发改委限价令管不住景区的涨价,其主要原因在于景区的定价权主要在于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在景区的管理上又普遍实行着承包制,在此种模式之下,地方政府和承包人是一对利益共同体。要遏制景区疯狂逐利的冲动,使之重回公共资源的属性,就必须对这一模式作出反省。
“在我国更多的应该是公益型景区,它包括‘二老’,即老祖宗们遗留下来的景区,如颐和园、故宫、孔府孔庙等,另一个即老天爷给人民的,如黄山、九寨沟、峨眉山、张家界等景区,以及民族文化遗产等。但时至今日依然还在收费,而且是在变本加利地收!”知名旅游专家刘思敏说,这些景区属于“人人共有的”应该免票。然而,短期来看,公益型景区门票“公益化”尚不现实。刘思敏坦承,旅游景区公益化,说白了是一种旅游福利,但目前在医疗、住房、科教文卫等诸多方面都未实现福利全覆盖的情况下,旅游福利尚不能实现。
今年“五一”节前,一则“未来数月内全国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20%~60%”的消息在网上被热传后,随着“五一”假期期间不少网友实地亲身体验,引发持续讨论。尤其是有网友制作的一份《中外世界遗产景点门票价格一览》的表格,得出结论“1个张家界等于3个卢浮宫”,激起不少网友纷纷调侃我国门票“世界领先”。
中国旅游研究院一份最新报告显示,两成以上的游客在景点门票和交通两方面花费最多,其次才是购物、餐饮、住宿和文化娱乐。景区门票“百元时代”的凶猛到来,引发各种景区的逃票攻略频现网络,其中一些攻略不乏铤而走险,有些甚至要穿越悬崖峭壁。
逼出来的“逃票攻略”
“从山峰下来……路的左边有一条隐隐约约的小土道,沿着小道下去(比较滑),可以看到破的铁丝网在前面刚好空着(这里要注意免得头被铁丝网割破)……可以脚踩小树,手扶栏杆然后跳入(MM可能有难度);另外一个办法就是稍微上面一点的栏杆两边都有竹子,可以先爬上然后抱着竹子滑下直接进入××景区……”
“去西藏那木措湖,先坐公共汽车到当雄,再租马车到那木措门口,然后徒步顺着围墙走10分钟绕进去,再顺公路走大约2小时。最主要的是,途中要翻一座5200米的阿根拉山口,呼吸困难。”
通过百度搜索“逃票攻略”,近一周的相关条目超过万条。西藏、丽江、稻城、三亚、苏州、扬州……这些著名旅游目的地的著名景区,在网上都能找到大量“逃票攻略”。海量信息中,各种景区的详细逃票路线、方法在网上都能找到,而且许多线路都有危险,有的明确要求逃票者“翻过去”“蹭过去”,可谓惊心动魄。
“各旅游景点的门票确实定价太高,常常是游完出来感觉不值,门票钱占了旅游费用的重头。所以,下次我要是去景点旅游的话,一定参考一下。”5月5日,刚刚从四川游玩回来的西安市民邱兴平给记者算了一笔流水账:一行7人经成都游青城山、都江堰,门票共1260元,加上索道费、过路费等共1573元。如果依“逃票攻略”里逐项全部实施成功,则只需要210元。
尽管“逃票攻略”作为“钻景区管理漏洞”的战术,具有很大的风险和危险性,都是应该毫不含糊地反对的。但是,通过“逃票攻略”反映出的民意情绪,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和反思。
媒体评论人曾颖认为,“逃票攻略”是一种无奈的抗争,更是一种信号。在当下,消费者对于景区门票价格的制定基本没有发言权的现状之下,他们只有通过“逃”的形式,来表达着自己的意见。
风景区缘何成了摇钱树
国内景区门票“步步高”,那么,国外的情况如何?近期,网友制作的一份《中外世界遗产景点门票价格一览》的表格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从侧面揭示了国外景区门票远远低于国内的事实。
在日本,山水秀丽的自然景区,人们随时都可以自由进入,如富士山所在的富士箱根国立公园、被认定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屋久岛都不要门票。一些历史古迹或文物设施虽然大部分会收门票,但价格是“象征性”的。京都市政府对外公布的100个文物景点的门票在600日元(约47元人民币)以内,奈良的镰仓大佛门票200日元(约16元人民币)。
在物价对中国游客看来相当高的欧洲,旅游景点的门票价钱也不算贵。白金汉宫门票大约15英镑,但这张门票允许参观者在12个月之内,免费故地重游。仅仅是走马观花走上一遍都需要花上一天时间的巴黎凡尔赛宫门票为8欧元,也仅相当于在巴黎市区喝杯咖啡的价钱。巴黎圣母院、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这些历史悠久的宗教场所,更是完全免门票参观,唯一的要求就是参观者不能喧哗或使用闪光灯。
“现在不少人将九寨沟的门票与国外‘黄石公园’、‘卢浮宫’票价比较,并惊为天价,这样讲有失偏颇。”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表示,黄石公园实行国家公园制度,景区成本大都由联邦政府支付,此外吸收社会赞助,成为旅游者的一种福利,而目前国内大部分高价景区都因国家尚不能承担景区成本,下放给地方政府托管,客观上使一些地方政府在支出交通建设、景区维护、人员管理等成本的同时,将外地游客青睐的景区当成“摇钱树”,难抑牟利冲动。
“免费西湖”的公益样本
将旅游业定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的“门票经济”是催热景区门票频频涨价的根本原因,如何才能让“涨声”停歇,让百姓享受优质服务的同时,也让地方旅游经济找寻到新的支点?
不赔反赚的“免费西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杭州西湖从2002年就开始推行无门票制,十年间西湖风景区免费开放公园景点8个,博物馆、纪念馆56个,占总数的70%。免费开放的公园景点总面积超过2000公顷,无门票制,不仅没有使杭州旅游亏本,反而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综合收益。
“在取消门票的同时,西湖景区增加了不少休闲消费场所,虽然门票收入减少了,但景区商业网点服务项目创造了税源,收入却增加了。开放前杭州旅游总收入549亿,2011年我们杭州旅游总收入1191亿,增长翻了一番。”杭州旅游委员会副主任王信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它除了门票以外,依托风景资源、旅游资源而产生的吃住、娱乐、休闲等的综合消费。
今年“五一”前夕,面对国内其他5A级景区门票攀比进入百元时代,杭州两大5A级景区——西湖名胜风景区与西溪国家湿地如约达成共识,坚决履行门票不上涨、服务不减质、硬件不缩水、标准不降低的承诺,让杭州再次成为“五一”小长假期间人气最高的旅游目的地。
显然,“免费西湖”带给杭州的不仅是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还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杭州带来了巨大的人气,“免费西湖”也由此成为国内旅游界一个品牌。
“杭州西湖的模式值得推广,虽然西湖免了大门票,但是一年四季西湖游人如织,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杭州经济发展!”网友“西风瘦”认为,当今,旅游休闲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众多的旅游城市和景点,应该摆脱单纯依靠门票收入的惰性,从“免费西湖”中汲取经验,不争一时之利,不抱一时之功,不断提高景点亲和力,让游客感受厚重的文化品质,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开心游玩,快乐消费,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多方共赢。(三秦都市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