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的七月初七,传说也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昨日,长安区斗门镇石公石婆(牛郎织女庙)庙附近村民通过精彩的民俗演出,纪念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周围的百姓从各地赶去,争着吃庙里的“神面”。
七夕到石公石婆庙吃“神面”
昨天,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长安区斗门镇的村民们在石公石婆庙前举行各种活动,庆祝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斗门镇的石公石婆庙,在寺庙院子的一角,支着一口大锅,几个中年妇女正在忙活着给锅里下面条,灶台的旁边围着许多人,大家手中都拿着一个白瓷碗,等着面出锅。有的人没有筷子,直接仰着头,端着碗吸。一名身着黑蓝色衬衣的中年男子,端出两碗面后,走到寺院的角落,把其中的一碗递到一个中年妇女的手上。他看到记者后,笑着说:“赶紧去端一碗神面,吃了身体好,精神好。”
献被褥盼牛郎织女重缱绻
夜幕降临,庙里庙外到处都是守夜的人。传说在这里睡觉能够托梦石婆的神灵感应,消灾祛病。在石婆像前,青年男女则向石婆祈求婚姻美满。除上述活动外,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给牛郎和织女睡觉的石炕,供献被褥,上香磕头,祈盼他们今夜在此蜜月。庙里有一块大石头,有三米见方,石面上有条像水冲的小渠。传说有一天牛郎不慎尿炕了,把炕冲了二条小渠,织女很生气,打了牛郎一个耳光,一脚把牛郎蹬到距石婆庙另外一间房子里,两个人从此分离。因此,两个石像至今只能默默对视。
建议“七夕节”定位夫妻节
记者昨日走访西安市区内几家大型超市和花卉市场、酒店发现和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相比,“七夕节”的市场气氛因需求疲软而显得极为冷清,商家们大多不太看好这个节日。
“要不是看报纸,说今天有七夕节看民俗的活动,我根本就不知道今天是七夕节。”市民左先生称,“七夕节被定位是中国的情人节不太合适,谁都知道牛郎织女是悲剧,悲剧谁喜欢,不如给七夕定个其他主题,如夫妻节,说不定还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阳光报 记者 贺萌 李宗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