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查看日志|返回日志列表

秦陵曾现14米深盗洞 专家称被盗可能性不大

标签专家  可能性  2012-05-30 12:12
 



   岳运动向记者展示他收藏的“铅砖”。


郁郁葱葱的秦始皇陵。

  ■记者 金石 文/图

  【与陵为邻】

  两千年不消失的影响

  像秦始皇陵这样对周边影响程度这么大、范围这么广、时间这么久的帝王陵不多。2000多年过去了,它对周边依然有着多种影响。

  有人想开发的击鼓坪

  秦始皇陵周围有许多传说和秦始皇陵有关的遗迹,当地许多人想将其开发。临潼区秦陵街道杨家村尚家自然村60岁韩向军告诉记者,在秦始皇陵南边骊山北麓,有个被当地人称作击鼓坪的小山头,目前就有人想把此处当景点开发。

  关于击鼓坪当地有个传说,建秦始皇陵时施工人员很多,但当时没有扩音器,击鼓坪比较高,也距建陵工地近,工地就在山上击鼓为号,通过不同的鼓点通知施工人员上工下工、吃饭。后来陈胜的起义军部将周章打到临潼东边戏水附近。秦二世慌忙让少府章邯带领修陵的人员去抵抗。由于建陵的人员没有经过军事训练,不懂军事号令,指挥官就把上下工吃饭时间的鼓点变为前进、后退等信号,结果战胜了周章。戏水东岸的人记住了这些鼓点,延续至今。据说当地流传的“十面锣鼓”,就用的是当年的鼓点。

  “十多年前,我领两个儿子路过击鼓坪时,上面还有些破砖烂瓦。” 韩向军说。

  只能往上垫的“五岭”

  秦始皇陵周围有许多和其有关的遗迹,这些遗迹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但使当地的建设受到限制。

  “北打长城,南修五岭”一语,在秦始皇陵周围流传很广。

  秦陵街道秦陵村下陈自然村陈方道说, 秦始皇陵正南、击鼓坪西边有个大水沟,汇集了骊山北麓5条山谷的水,水量很大。秦始皇建陵时害怕被大水沟的洪水冲了,在大水沟口挖了条大沟,修了道拦水大坝,把流下来的水向东逼去。因把5个岭的水都挡住了,所以将此坝叫五岭。由于大量的泥沙把沟淤满,五岭最终还是失去作用。

  “后来有人在五岭下挖窑洞居住。”秦陵街道杨家村杜家自然村74岁杜永民说。

  秦陵街道杨家村尚家自然村70岁尚俊荣说,兵马俑快速干道就从五岭上穿过,但当年修公路时为了避免破坏五岭,规定只能往上垫,不能往下挖。

  被今人惦记的皇姑

  在秦始皇陵周围的一些群众,至今还纪念一些和秦始皇陵有关的人物。

  在击鼓坪东边约1公里的地方,靠山根有三孔窑洞,当地人称皇姑窑。

  传说,秦始皇有个很宠爱的公主,秦始皇死后尸体运到秦始皇陵西边杨家村上焦自然村草滩寺后,这个公主闻讯要去悼念并为父亲送葬。秦二世为了自己当上皇帝,听从大臣赵高的计谋,秘不发丧,由于过去两月了,尸体已经腐烂发臭,一旦公主到了棺材旁边闻到臭味,他们的阴谋就会暴露。由于此公主很任性,来硬的肯定不行,赵高就想了一个计策,对公主说,你正怀孕,到了父亲尸体跟前会带来血光之灾。下葬的时候,你可以远远地看。 于是,秦二世就派人在尚村南边的山根打了三孔窑洞,叫公主住到那里,眺望下葬的场面。因此,这三孔窑就叫皇姑窑。尚家村一带至今有风俗,怀孕的妇女不能为父亲送葬。

  5月8日,记者来到皇姑窑前,视野开阔,可见秦始皇陵全貌。

  尚家自然村人68岁陈云飞透露,现在村里有些老人在皇姑窑的下边另开了一个窑,每年夏历4月12日举行庙会,其中祭祀的就有皇姑。

  上焦自然村77岁焦安荣告诉记者,当地有风俗,死了人,尸体放麦草上,儿女也跪在麦草上祭祀,叫坐草。传说,草滩寺以前叫兴化寺,因秦始皇下葬前在此停灵,所以改叫草滩寺。上焦自然村刘秀琴说,现在草滩寺每年夏历二月二还过会,周围来过会的人很多。

  吴家村的匠人

  在秦始皇陵周围的传说中,有的和当地现状巧妙对应。

  临潼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秦始皇陵地宫打得很深、很大,里面放了很多宝贝,秦二世害怕传出去被人盗墓,下葬这天,在地宫里搭戏台唱大戏。修陵的工匠们都进去看戏。正在大家看得津津有味时,“咚”的一声,4个墓门都关上了,工匠们一下都封到里头,只出来了一个人。这个人是来自陵北边吴家村的吴姓瓦匠。由于他手艺高超,修陵时被请到各工段做指导,知道墓室里水道全貌,从水道里逃出来,然后改姓换名隐居下来。

  下陈村67岁陈志华说,至今秦陵街道鱼池村吴东、吴中自然村瓦工等匠人多,其中瓦工最有名。

  吴中自然村63岁吴永仁告诉记者,他们这个自然村有四五百人,其中瓦工有20多个,也有贴地板砖的,搞装修的,铺地板的一天能挣到180元到200元。

  “9顷18亩”

  秦始皇陵周围,还有许多当地人特有的语言。

  5月4日,陈方道给记者介绍情况时,“秦始皇陵占地9顷18亩”刚一出口,旁边一过路妇女就说他,你是咱当地人。

  “过去秦始皇陵大,年代多了,垮一点人们挖一点,现在吃进去了很多。”陈方道说。

  关于秦始皇陵封土,当地有个传说,是取自咸阳原上,而且是炒熟的。自知于过去运输能力不行,靠人海战术传递土。当时人穿大襟衣服,用大襟把土我撩给你,你撩给他,就这样一个接一个传递到临潼。由于土是炒熟的,秦始皇陵上不长草木。

  秦陵村岳沟自然村87岁岳天哲说,他小时候陵上只长不到1尺高的碎蒿蒿,再长不高,其他啥都不长,连酸枣树都没有。过去人没有啥烧,冬天就拿棍把陵上的草一扩,当柴烧。解放后劳改队犯人来开荒,翻了地,种了几年荞麦、菜籽,这样才能种庄稼。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秦陵村在陵上栽了石榴树。”岳沟村59岁岳运动说。

  取土余下的鱼池村

  秦始皇陵周围流传许多解释当地地貌的传说,很多和秦始皇陵有关。

  鱼池村一带地势低洼,对此,当地有个传说:从咸阳传递来的炒熟的土做了封土表面,大部分封土取自鱼池村一带。由于修秦始皇陵取土,把鱼池这一带地方挖低了。

  就鱼池村来历,鱼池村75岁房广解释,由于秦始皇陵封土取土,剩下了个几平方公里的大坑,积水成池,因此最早叫余池村。后来因为池里有鱼,改为鱼池村。

  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南约100米、紧贴陵园内城外墙的地方,有个深五六米、宽10米左右的大沟,名曰霸王沟。传说,项羽带兵打过来,到了秦陵跟前寻宝。看秦始皇陵这么大,不知道宝贝埋在哪,就让部队从岳沟自然村往秦陵封土方向挖,挖了一个大沟,挖出9瓮金子、9瓮银子。项羽部队里有修过秦始皇陵的人,说不能再挖了,秦始皇陵里有飞刀、暗箭等暗器。项羽这才吓得不敢再挖了。

  岳运动告诉记者,霸王沟是个人字形沟,东西向的沟正好接在南北向沟的中间。他家原来就住在霸王沟南北向沟的北段,因为住在沟里的多为岳姓人,因此村名叫岳家沟。

  这类传说,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关于鱼池村,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渭水》有记载: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在秦始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现也有专家考古认为,鱼池村的低洼,为修秦始皇陵取土所致。

  “金钟当铜铃”

  记者在秦陵周围,多次听到“金钟当铜铃”的传说:很早以前,岳沟有位老农在秦始皇陵附近耕地,捡到一个金钟,但他不认识,误认为是铜铃,以很便宜的价钱卖给了收破烂的小炉匠。小炉匠把金钟熔化成金块变卖,从此发了家。

  岳沟村58岁岳长义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就叫“金钟当铜铃”。

  这个传说反映出,秦始皇陵周围群众,很早前就经常见到和秦始皇陵有关的文物。

  陈志华说,他小时候就经常见人挖出秦始皇陵排水道的五角形陶管。农民将上面的三角形盖翻过来,3个一支当牛槽,饲料放在里面夏天不发酵、不沤。生产队修地时,挖出两块七八十厘米高的大门石座。那时瓦当多得很,一堆一堆在地头搁着。群众还挖出大量被当地人称作“铅砖”的秦砖,当枕头用,枕着凉快。岳智民和岳天哲都枕过“铅砖”。

  岳运动至今还保留了几块“铅砖”,颜色像青砖。记者掂了一下,一块十来公斤,比一般的砖要重得多,含沙量也高。

  瓦工学会复制石铠甲

  秦兵马俑发现后,不仅让秦始皇陵周围的人见到世界各地、各种身份的人,增长了见识,而且多了致富门路。一时间,许多人加入到制作、经销兵马俑、铜车马复制品队伍中。然而,当地群众这些年受秦始皇陵影响的不仅是这些。

  秦陵村赵背户自然村66岁赵发乾透漏,在他们村附近发现了个大墓,让他们村一个人看护,工资比许多工人还高。

  陈志华告诉记者,1998年考古队发掘石铠甲坑时,由于遗址位于陈方道家石榴园附近,就让陈方道看护现场。专家修复石铠甲时,干过瓦工的陈方道注意观察、琢磨,结果学会了修复石铠甲,现在受聘专门复制石铠甲。他村里还有个叫陈小平的,现在在考古队搞勘探。

  近几十些年不仅秦始皇陵给周围的人带来了许多利益,秦始皇陵周围的人也为秦始皇陵的开发、保护付出了许多。岳运动说,许多农民村耕地被征用,多个自然村的村民搬迁到在秦陵街道砖房村新建的古地新村。

  【专家考证】

  秦始皇陵是否被盗涉及多个谜底

  秦始皇陵地宫陪葬了大量财宝,自古人人皆知。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秦始皇陵是否被盗,是一个格外引人关注的话题,然而要确定其是否被盗,又牵扯到更多的谜底。

  被盗记录是否准确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楚对阵对阵时,刘邦数落项羽十大罪状之一为:“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

  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渭水》称: “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

  《晋书·石季龙》记载,后赵国君石季龙“使掘秦始皇冢,取铜柱铸以为器。”

  其他一些史籍也有秦始皇陵被盗的记录。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室研究员张文立在其2007年出版的《秦始皇帝陵》一书就史料所述提到,这些事件,使秦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葬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在陕军阀又一次挖掘秦陵。

  但曾在秦始皇陵一带考古、并写有秦始皇陵读物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占民 认为,《史记》写得很清楚,说项羽盗掘秦始皇陵出自项羽对手刘邦之口,至于是否确有其事,无法断言。《水经注·渭水》的记载,字里行间充满了虚张色彩。司马迁距秦亡100多年,按理距秦朝愈近记载应当愈细,可最早的《史记》记录一笔带过,只字未提项羽焚烧、盗掘秦始皇陵地宫,而之后的一些著作,将盗烧秦始皇陵记述得活灵活现,愈晚记录愈详细、愈具体。这就不能不引起人的怀疑。

  有学者认为,根据《史记·汉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曾下令安排12户人家看守秦始皇陵。如果秦始皇陵被盗一空,就没有这种安排的必要。

  “霸王沟是洪水冲出来的”

  要判断秦始皇陵是否被盗,只要看是否有盗洞就好判断。

  临潼区秦陵街道杨家村杜家自然村85岁杜学帮反映,他小时候在邻村焦家村念书时,曾跟老师去秦始皇陵游玩。他在秦始皇陵西北角见到一个深得很的盗墓洞。

  陕西兵马俑博物馆首任馆长袁仲一研究员说,在秦始皇陵附近曾发现有两个盗洞,一个在陵的东北角,直径大约90公分,深9米;一个在陵的西侧,是个老洞,直径90公分左右,只挖到14米深。这个洞都离陵的中心点远,相距200米左右。

  至于当地传说的秦始皇陵南边的霸王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原主任刘占成研究员曾专门研究过项羽盗秦始皇陵的情况。他认为,霸王沟是秦始皇陵修建好以后,南边防洪堤坝五岭由于天长日久失去作用,山上的洪水冲下来,顺着陵园内城南城墙外墙根向西流,冲成了沟。这个沟应该是在项羽入关之后形成的,不能作为项羽盗秦始皇陵的证据。

  张占民说,目前勘探过的工作,洛阳铲布孔密度和深度都不够。因此,到底有没有被盗过,都不好说,要下结论,需要有证据。

  1998年到2008年曾担任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段清波说,他们勘探中没有发现盗洞。由于当年他们勘探的目的不是寻找盗洞。盗洞直径一般80公分,但他们的洛阳铲布孔间距是2米,所以如果真的有盗洞,可能也漏了。由于没有发掘,目前说是否被盗没有依据。

  “秦始皇陵封土是半拉子工程”

  在秦陵文管所呆了十几年的秦始皇陵文管所所长由更新提出,秦始皇陵封土大、地宫深,按过去技术、条件,盗掘成功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根据《陕西省帝陵档案》,秦始皇陵封土现高56米,底部南北边长515米,东西宽485米。

  《汉书·楚元王传》称秦始皇陵“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

  张占民说,按当时每尺23厘米计算,秦始皇陵高115米。从2000年来水土流失考察,“高五十余丈”的记载大致可信。如果按照每3年下降10厘米估算,2000年也要下降60余米。

  但段清波认为,根据西汉11座帝陵现高度和文献记载高度变化不大的情况,水土流失对秦始皇陵的影响不大,估计降低也就数米而已。文献记载“高五十余丈”是最初设计的高度,后来由于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未能建到这么高。

  如果此说成立,秦始皇陵封土就是半拉子工程。

  不过即使这样,现在的封土也不小了。

  刘占成也认为,秦始皇陵规模非常宏大,地宫非常深,要盗秦始皇陵不是一个简单的盗窃行为。

  地宫有水银河吗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陵“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按一般人对此记载的理解和民间传说,秦始皇陵里不仅有暗器,而且有水银河。水银可是有毒的,如果地宫里真有多如江河的水银,要盗墓则是一个难过的门槛。

  上世纪80年代初,地质矿产部物探化探研究所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土壤汞含量化验,2003年,有关单位再次对封土的含汞量进行测量,发现秦始皇陵封土平均汞含量比周围高数倍,均认为是陵墓内水银挥发所致,地宫内存有大量水银。

  王学理认为,这足见史记的记载不虚,也是推断陵墓未盗毁的有力证据。 据估计,藏有水银百吨左右。

  段清波认为,秦始皇陵地宫中的水银不可能有百吨之多,当年的制造技术限制了水银的产量。秦始皇陵墓中只是用水银来演示江河湖海。

  “没有大的扰动”

  袁仲一认为, 根据这几十年的考古,好像陵墓的封土没有大的扰动,地层还是很清楚的。过去私人盗掘秦始皇陵还是有的。但是从目前情况看,都没有到中心点。 过去项羽挖过秦始皇陵的说法,现在也证实不了。如果30万人挖的话,它一定变化很大的。现在看没有大的变动。目前可以这样说,秦灭了,项羽入关,秦始皇陵地面上的建筑被烧了,大型陪葬坑有的被烧、被盗掘,这个可能是项羽入关后烧咸阳城,在秦始皇陵也放了一把火。

  张文立认为,秦始皇陵应该被盗过,而且不止一次,但没有进入地宫,里面的东西没有太大损失。

  刘占成认为,根据咱们多年考古勘探,秦始皇陵本身应该说是没有被盗,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大规模盗窃迹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认为,目前在秦始皇陵考古上,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还处于未被完全证实的“假设”阶段,不能被认定为科学的结论。

  【陵主档案】

  热衷自我炒作的秦始皇

  秦始皇的身世复杂,初生下来时没有跟父亲庄襄王姓赢,而姓赵,名政。这大概是生在赵之故,也许是因其先祖姓赵。有传说他是吕不韦的儿子,而且其母亲帝太后和嫪毐私通。可能是这些事让秦始皇感觉丢脸,名声受损,他非常重视宣传炒作,首先是重新起名号叫始皇,以显示他功盖五帝、地广三王,比过去的帝王都伟大;其次到山东泰山、琅琊台、浙江省会稽山等地立石刻碑,颂扬他统一六国的伟业;三是迁徙天下70余万人为自己修建浩大的骊山陵园,就是死了,也要让后人佩服他。他容不得别人说他不好,取消了过去帝王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确定谥号的制度。因术士背后说了他的不是,便活埋了460多名术士。

  始皇如果不是只活了50岁、在公元前210年他即位第37年就病亡的话,还会做更多的炒作。他虽然为炒作自己下了不少工夫,但死后只有两年时间其秦王朝就灭亡,而且在后来历史上多个朝代被许多人称为暴君。

  由于新建的秦始皇帝陵·丽山园将原秦陵遗址公园范围扩大,临马路划入园区,而园区西门尚不开放,5月4日记者绕道东门进入位于临潼区秦陵街道的秦始皇帝陵·丽山园。

  秦始皇陵不仅高,而且宽,舒缓地向两边延伸,很像一山脉。史记上称其为“丽山”,真是名副其实。2009年6月记者曾上过一次陵顶,见许多游客累得气喘吁吁,要歇多次才能登上去。当时顶上为一约200平方米的平台,四周有栏杆,中有一亭子,亭子下有卖纪念品、水果、饮料的当地群众。如今为了保护陵墓,禁止游人登顶。

  记者围绕陵墓绕行一圈,站近了有高大树木遮挡,看不到陵,站远了又觉得不够亲近,不解恨。

   【戏说陵主】

  后半生假身执政

  在秦始皇陵周围,群众对秦始皇的评价是前半生有道,后半生无道。

  关于这一点,临潼区秦陵街道杨家村尚家自然村60岁的韩向军、70岁尚俊荣等告诉记者,当地有个传说:秦始皇是天上派到凡间的神,前半生由于是他的真身起作用,因此很有作为。统一六国后,他的真身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时,凡间有两个娃打架打得很凶,惊动了天宫。秦始皇问这两个娃为啥打架。玉皇大帝说,他们两个要争你的江山。秦始皇说,既然有人想争他的皇位,就让他们争吧。从此他的真身再没有下到凡间。因此,他的后半生是假身执政,所以就无道了。那两个打架的娃就是项羽和刘邦。

  一天秦始皇独自一人微服私访,在一店里休息,听到隔壁一书生对同伴说:“哎,紫微星离位了。”秦始皇一听不得了,自己刚一出宫就被知道了,谁要害他很容易。他赶紧藏到门背后。又听那书生说:“哎,紫微星又入木了。”秦始皇惊呆了:这些书生不得了,自己走到哪人家都知道。为了自身安全,他决定焚书坑儒。

  杨家村杜家自然村85岁杜学帮、尚家自然村68岁陈云飞、秦陵街道秦陵村66岁赵发乾等人说,秦始皇给自己修陵墓前,让许多风水先生在天下选穴,经过筛选,认为骊山大水沟下边这地方非常好,头枕骊山、脚登渭河,是一绝佳的墓穴。于是开始建设。当地老百姓一看着急了。按当地山形地势,这里像一朵莲花,而秦始皇陵正好在莲花心上。秦始皇这么坏,埋到这地方,他祖祖辈辈都要当皇上,老百姓就没有活路了。于是烧香磕头求玉皇大帝阻扰。玉皇大帝派太白金星处理。太白金星化妆成一个白胡子风水先生,对秦始皇说,你的陵墓坐南朝北,正好把莲花穴一劈两瓣,脉气就跑了。不如东西向,刚好睡在莲花穴上。秦始皇听了觉得有道理,便将陵墓改为面向东。

  老百姓见秦始皇陵还在原位建,就埋怨玉皇大帝不主持公道。玉皇大帝给百姓托梦说,秦始皇陵虽然还在莲花心上,但已经改了陵墓的方向,将莲花斩断,他的江山传到二世就不行了。果真到了秦二世,天下就乱了。

  当地百姓因此葬俗为,墓向都是头枕骊山、脚登渭河,与秦始皇陵方向不同,认为这样才能家业兴旺,子孙不断。

  秦陵村68岁陈方道、 67岁陈志华等告诉记者,传说,秦始皇担心自己的陵被人破坏或盗墓,建了好多假陵。 在骊山这个真陵的地宫里有一个用水银做的大池子。用玉石做的棺材漂在水银池上。地下还有一个封闭的用青石砌的、用糯米汁浇灌的水银河,和水银池相连,和现在的温度计一样,到夏天温度升高,水银膨胀,把棺材朝南推到骊山大水沟麻子坪下边,在那里乘凉消暑。天慢慢凉,水银收缩,棺材又落下来,等到冬季,棺材回到温暖的地宫里。(西安日报)

分享 503 次阅读 | 0 个评论

留下脚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