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查看日志|返回日志列表

中组部指导西安选干:个性鲜明不娇气不任性

标签工作  领导班子  中组部  组织部  2012-05-31 10:12

昨天,市公开遴选优秀年轻复合型处级领导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公告,面向西安地区公开遴选一批优秀年轻复合型处级领导干部,补充到市级部门及区县工作。近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钟健能就公开遴选工作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为什么要开展这次公开遴选工作?

钟部长:这次面向西安地区公开遴选优秀年轻复合型处级领导干部,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着眼于优化我市干部队伍整体结构。今年年初,我们对各区县、市级各部门年轻干部队伍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市区县、市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的数量和素质不能满足领导班子建设需要,特别是担任党政正职的优秀年轻干部数量偏少。通过公开遴选优秀年轻复合型处级领导干部,能够有效改善我市干部队伍结构,弥补年轻处级干部短缺的问题。

二是着眼于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现在,各地各部门普遍反映,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工作难做,同时,年轻干部也抱怨脱颖而出实在太难。我认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方法,以更先进的理念、更开放的胸怀、更广阔的视野、更优化的方式、更大的决心来推动。这次公开遴选工作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广开才路,广泛发动群众举贤荐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心中有杆“秤”。干部生活在群众中,他们的优劣,群众看得最清楚、了解得最透彻,也最有发言权。这次公开遴选在程序方法上作了大胆的改革,较好地解决了目前竞争性选拔中存在的唯考试论以及选出的干部高分低能等问题,真正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三是着眼于激发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这次公开遴选工作不仅仅是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更是树立科学的用人导向。公开遴选主要表现为以能力素质、培养潜力选人,以工作实绩、民意情况选人,真正为那些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年轻干部开辟一条“上升通道”,并及时把他们放到关键岗位锻炼成长,这对树立科学用人导向是一针强心剂,有利于调动年轻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形成人心思齐、人心思进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记者:这次公开遴选的对象是复合型干部,请您解释一下什么是复合型干部,有什么具体条件?

钟部长:所谓复合型干部,简单地说,就是一专多能,全面发展。这次遴选上的干部,不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而应该是复合型的人才,应该是综合素质高、有特长、有潜能、个性鲜明,这也是为党政正职队伍建设储备后备力量。

为把综合素质高、有发展潜力的复合型干部遴选出来,这次对报考人员的资格条件要求是比较“特殊”的,除要具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六项基本条件外,我们还分别从政治品质、能力素质、性格特点、知识水平、群众观念等方面作了明确的界定:

一是政治素质好,有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思想境界,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公道正派,坚持原则,生活情趣健康,从政动机纯洁。

二是能力突出,具备一定的科学决策能力、处理复杂疑难问题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较突出的技能特长。爱岗敬业,业绩显著。

三是性情坚忍,心胸开阔,敢闯敢干,勇于担当,遇事冷静,自信干练,不娇气,不任性。善于沟通交流,善于合作共事,适应环境快,承受能力强,心理素质好,身体健康。

四是勤学善思,有正确的思维方式,知识面宽,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外语水平比较高。

五是群众观念强,对群众有感情,会做群众工作,群众认可度高。

这五条比较生动、形象、直观的概括,为选拔出来的干部画了个“像”,使各级组织和干部群众在推荐时便于掌握。

记者:这次公开遴选有哪些程序?在遴选程序设置上有哪些改革?

钟部长:此次公开遴选工作主要有8个阶段,包括公告报名、资格审查、确定职位、业绩潜能评估、组织考察、综合面试、组织体检和公示任用。其中,有5个环节明显区别于以往竞争性选拔工作的做法:

一是先报名后确定职位。在报名前不设具体职位,在报名结束后,我们将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战略导向、重点行业和报考者专业方向、从业经历、个人意愿,确定公开遴选职位。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因人才定岗位,既保证了选出来的干部足够优秀,又保证了选出来的干部与岗位之间有较高的匹配度。

二是在公开报名环节中除了传统的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外,还增加了干部群众推荐。这样做可以广泛吸纳各方意见,让普通干部群众在干部使用上有发言权,不再做旁观者。当然,无论是哪一种推荐方式,推荐人、推荐单位都要按照公开遴选资格条件,比对被推荐人选情况慎重考虑。推荐表中设置了承诺栏,目的就在于让推荐人、推荐单位本着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态度,认真填写推荐意见,确保提供资料不失实、不失真,做到非诚勿举,非才勿荐。

三是设置业绩潜能评估环节。业绩潜能评估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使用中组部考评中心的人机对话测评系统,重点测试报考者的分析判断能力、决策应变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另一方面组织相关方面专家对报考者的学习经历、工作实绩、培养潜力、岗位匹配程度等进行系统评估赋分。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防止“能考不能干”的干部入围,真正使选出来的干部才可胜任、言能达意、书能成文、绩可服众。

四是取消了笔试。笔试虽然从形式上看似比较公平,但结果却未必公正。目前,笔试的科学化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也很容易让一部分有真本事的人失去下一轮选拔的机会。我们这次公开遴选重能力、凭业绩选人而不进行笔试,更能使竞争性选拔体现公正性。

五是组织考察环节前置。在以往的竞争性选拔中,大多数采用先考试后考察的顺序,这种做法弱化了考察环节的效果,局限了组织选人的视野。这次公开遴选工作,把组织考察环节设在面试环节之前,特别强调对德的考察。这种“关口”前移,主要是把相形见绌,特别是在思想意识、性格特征上有缺陷的干部提前一步淘汰掉。

这些程序的设定既保证更加准确、更加高效、更加公正地选出那些真正想要干事、能干成事的优秀干部,又突出注重实绩、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让干得好的不用突击复习也能考得好,干得不好的再复习也考不上。

记者:我市曾多次组织竞争性选拔工作,请问这次公开遴选有什么特点?

钟部长:这次公开遴选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选人用人力度更大。这次公开遴选工作与以往的竞争性选拔工作相比,遴选的范围更广泛,遴选的职位更重要,这都反映了市委选人用人的力度。此次公开遴选,虽然具体职位还要统筹报考者的各项信息后才能设定,但我们最后确定拿出的职位可以这么说,肯定都是些权责较重的“实职”,尤其是正处级领导职位拿来公开遴选,反映了我们把选出来的干部用“实”的决心。

二是社会参与程度更广。首先,公开报名环节采取三种推荐方式,即组织推荐、干部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充分引入并尊重公众的参与意愿和推荐意见。其次,把组织考察环节提前,通过考察充分掌握报考者的民意情况,把民意调查结果作为竞争选拔的重要标杆。再次,面试环节引入“大评委制”,由市“两代表一委员”、基层领导干部、市级部门担任过副处级以上职务的退休领导干部组成大众评委团,广泛吸纳意见,充分尊重公众意愿。通过这样的工作设定,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干部遴选的工作过程中,把党管干部和群众公认、组织意图和公众意愿更好地融合统一。

    三是工作着眼点更长远。此次公开遴选工作,不是一选了之,而是着眼长远的教育和培养。在遴选工作结束后,市委组织部将继续对这批遴选干部进行有计划的重点培养和跟踪管理,通过集中培训、挂职锻炼等多渠道、多平台的锻炼培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锤炼工作作风,增进群众感情。这次公开遴选工作如同在农耕中要把种子选好一样,选好种子仅仅只是第一步,还要播种并勤加灌溉、施肥、除虫、去草等等,这些都做好了,我们收获的必将是丰硕的成果。

记者:如何确保这次公开遴选“公开、公平、公正”?

钟部长:这次公开遴选,将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是严格程序。对每道程序、每个环节都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制定比较周密的操作规程,力求用严格的制度保障公开选拔工作健康运行。

二是全程公开。从报名、资格审查、确认职位、业绩潜能评估、组织考察、面试到任用公示等各个环节的情况和信息,都将及时对外公布。凡属不需保密的信息,能公开的尽量公开,使社会各界了解我们所做的工作和遴选进展情况。

三是强化监督。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全程监督公开遴选工作,设立专门举报电话,受理群众举报,及时调查处理相关问题。面试环节的“大评委制”,既体现社会监督,又实现公开透明。新闻媒体也将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现场采访、实地了解有关情况,多角度宣传报道。

四是严肃纪律。坚持教育在先、预防在先、警示在先,对考官和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严肃组织人事纪律和保密纪律,防止和克服各种不正之风。

最后,我还想告诉大家,这次公开遴选工作,是我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次有力探索,市委高度重视,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对做好这项工作都给予指导和支持,相信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公开遴选工作必将收到预期效果,成为干部群众满意的一项工程。(西安日报)

分享 468 次阅读 | 0 个评论

留下脚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