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查看日志|返回日志列表

赵正永:让陕西4000多户失独家庭过上体面生活

标签4000  家庭  陕西  2012-08-07 09:14

文/图本报记者孙涛

我国一直传承家庭养老为主要习俗的养老制度,虽然目前国家有社会养老保险或其他一些社会保障制度,但是家庭养老仍然是最主要的一种养老方式。养儿防老、代际传承让父母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生活意义。他们在自己孩子身上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全部向往。独生子女没有了,失独家庭也失去了传统习俗上唯一的养老来源。

那么丧子的失独老人们又该怎么度过“无依无靠”的余生呢?如何接手他们原本寄希望于子女身上的未来,成为摆在整个社会面前待解的课题。为了让失独家庭走出精神上的阴影,在生活上得到有效的社会保障,一些民间团体组织和政府部门,正在进行积极有力的帮扶尝试,希望能搀扶这些失独家庭的父母们,迈过晚年最高的那道门槛。

在8月初我省第五次全省妇女儿童工作会上,省长赵正永表示,陕西失独家庭有4000多户,政府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对他们的救助政策,妥善解决失独家庭平时的生活和将来退休后的养老问题,增加对他们的补助费,让他们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

一触即碎的“玻璃心”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没有经历过幸福,而是那习惯了的幸福一下子消失了,再也回不来了。此后,我们没有了生活,只是活着。这种心灵的孤寂,硌得心里生疼。”一位失独父亲在日志里写道:我们不愿也惧怕谈及有关孩子的任何话题。但孩子总是老人绕不过去的一个共同话题。看见别人的孩子我的心就疼。被人问到就强装欢颜地说,孩子在外地、出国了……

失独者在节日里恐惧一切聚会,他们或躲到人迹罕至的清冷山庄,或在洗浴中心一待七八天。碰到亲友结婚、做寿、给小孩摆满月酒时更是如此,往往奉上礼金,但从来都不会现身。他们自称“玻璃心”,一触即碎。

“5·12”地震一周年临近之际,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却自缢于绵阳家中。他在《子殇行》中写到,“我曾经以为我很坚强,但是我错了,我从来都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之中,没有真正走出这一步。”冯翔在地震中失去了儿子冯瀚墨,他想再要个孩子,名字已经起好了,叫冯想墨。他在生命的最后仍在怀念着爱子:“对整个世界而言,你只是一粒尘埃,而对我而言,你却是我的整个世界。”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廖琦立想拍一部关于失独群体的纪录片,遭到街道计生人员的出面阻挠,不得不改道哈尔滨,这部纪录片最后定名为《玻璃心》。

邢先生失去自己14岁的女儿后,很快在民政干部的帮助下,在福利院领养了一名三岁女童。“现在我们的生活很平静,过去的不幸开始被越来越浓的幸福冲淡,但邢先生拒绝记者在文中涉及自己现在的女儿,”因为孩子一直认为我们是她的亲生父母。“在邢先生看来,比物质更重要的是失独家庭成员精神上的安抚与慰籍。

“自闭是我们的共性,没必要把自己的伤口撕开来再给别人看。”在陕西失独者 QQ 群“老吾老”里,群员的头像清一色的灰黑着,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不在线。群里的调查表两天就收了116份。但对外界他们采取了回避,有些家长因为上当受骗过,有些则认为“我孩子的故事没必要说出来。说出来又有什么用?”一位志愿者向记者坦言,自己身边不少人都想为这些失独家庭作些什么,但我们不知该如何切入。

学者刘俊博表示,对失独家庭的精神干预是非常迫切并且是必须的。目前针对失独者还是有一些关怀的,不过多是自发的、碎片化的。要通过各种心理疏导和沟通安抚失独家庭的情绪,时常的保持必要的人文关怀,成立专门的帮扶机构,解决他们精神上或者生活上的困难。

面临破解的养老困境

“我们病了,也许身边连端杯热水的人都没有;上医院谁能帮忙排队挂个号、总不能还指望已经行动不便的老伴给我端屎倒尿吧?有困难我们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谁能来帮我们?没有一个法律制度的保障,没有一个管理和监管的机构,我们的老年就是裸露和无助的。”一位失独家长在网帖中写出自己的担忧。

无人养老,无人送终,是很多独生子女夭亡父母普遍担忧的残酷现实。一家养老院回答记者,许多失独老人听说入院必须儿女或民政部门签字就放弃了。由于情感方面的受伤,很多失独老人并不愿意入住现有的养老机构,他们喜欢抱团取暖,希望有专门的失独者养老机构,失独者在一起生活,他们彼此心里才会消除芥蒂。

民政干部坦言,失独者并非“烫手的山芋”。失独父母和五保户还不一样,心理异常敏感。按照国家政策,无儿无女的他们同样可以享受到五保待遇。生活困难可以享受低保,养老可以进敬老院,费用当然由国家负责。2001年底颁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因为缺乏强制性,有无统一标准,各地执行的具体数目不一,有每人每月100元的、150元的还有200元等。我省执行标准为140元。专家杨晓升表示,现行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规定,49周岁以上的失独父母才能获得特别扶助,然而不少失独父母在三四十岁甚至更早就失去了孩子。这段真空期他们最为揪心痛苦,却得不到国家的“特别扶助”,不能不说是救济制度的一大缺陷。细化规则,让制度有章可循,让失独家庭求助有门,是政府、计生、民政部门下一步应该做的具体工作。

陕西新政让失独家庭体面生活

近期,一套在北京实施的失独家庭帮扶模式被全国所关注。7月20日,北京市计划生育协会表示,针对失独家庭的帮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策帮扶,包括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同时可享受特别扶助的,按较高标准执行。二是精神帮扶,即以“亲情牵手”项目为载体的亲情抚慰。2006年开始,北京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在全市范围开展了生育关怀亲情牵手活动,鼓励大学生、部队官兵等青年群体,与失独家庭结为国策亲戚,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和亲情抚慰。此外,“暖心计划”以独生子女死亡家庭为目标人群,为其提供养老保险、疾病身故保险、意外伤害身故保险、意外伤害医疗保险、残疾保险、烧伤保险以及女性重疾保险,重点解决这些家庭的养老和医疗困难,真正保障了这一人群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同时,安康计划和服务计划与暖心计划相配套,对于没有发生意外理赔的家庭提供体检等服务,最大限度加大保障力度。

随着失独问题的逐渐凸显,近年来失独群体的养老问题已经引起我国政府的重视。今年4月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就明确提出,积极探索为独生子女父母、无子女和失能老人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补贴和老年护理补贴。全国人大代表赵超在对咸阳市失独家庭进行调查后,建议可以把独生子女费转化为自愿或者强制性保险。有了资金来源,则可以社会化来提供人力,政府向社会购买这类服务。

在8月初我省第五次全省妇女儿童工作会上,省长赵正永表示,陕西失独家庭有4000多户,政府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对他们的救助政策,妥善解决失独家庭平时的生活和将来退休后的养老问题,增加对他们的补助费,让他们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

“如果我们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是对人民的不负责任。”国家计生委原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苗霞说。“如何帮助他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真正关乎社会稳定,也真正考量一个国家的文明”。而迫在眉睫的精神慰藉则是,全社会要给失独家庭营造起关爱的环境。(西安晚报)

分享 436 次阅读 | 0 个评论

留下脚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