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小寨工人文化宫原址如今已“改头换面”。(记者 杨力摄)
■记者 顾荣 李如旦
上个周末,马明宇带着女朋友兴冲冲地来到家附近的边家村工人文化宫,打算看一场电影休闲休闲。然而来到这里才发现,售票窗口紧紧关闭,售票员无从寻觅;影院门头上的海报依然是2011年12月上映的《金陵十三钗》,原本鲜艳的颜色已见斑驳;而电影厅的大门更是落满灰尘毫无开启的迹象。打听后才知道,电影院已经暂时关门歇业了。
这是西安市总工会下属八家工人文化宫里仅存的一家电影院……
八去五留三
工人文化宫曾经辉煌一时,是职工和广大群众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主阵地,如今工人文化宫安在?
上世纪五十年代,西安市总工会根据全市厂矿职工分布情况,在全市布局并建设了8家工人文化宫,分别是纺织城工人文化宫、边家村工人文化宫、土门工人文化宫、小寨工人文化宫、胡家庙工人文化宫、环城西路工人文化宫、城区工人文化宫和西安市工人文化宫。一个城市能有8家工人文化宫,这在当时可是全国第一,就连重工业城市沈阳等地也望尘莫及。
如果你漫步西安街头,凭借脑海中依稀残存的方位印象去一一寻访这些文化宫,你可能会不知所措:小寨文化宫的原址如今是一片建筑工地,一幢高楼拔地而起,正在招商;环城西路工人文化宫如今被榴花宾馆取而代之,且已逾十年;位于西七路的城区工人文化宫如今是一所民营医院;胡家庙工人文化宫是一片繁荣的市场景象;而在城市中心的西安市工人文化宫,你能看到的是熙熙攘攘的手机卖场。
对这些工人文化宫尚存记忆的,说明你是老西安人,90年代以后出生的或迁入西安的市民们在脑海中已经不会再有与这些工人文化宫有关的印象与记忆了。
如今,尚在运营的工人文化宫已经八去五留三。
最后一家影院上月歇业
提起电影院,不能不说是工人文化宫曾经的骄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布局建设文化宫时,八家工人文化宫家家都有电影院,能到工人文化宫看场电影是很多人最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也是最开心的事儿。当年电影票一票难求,曾发生过有人愿意拿肉票、甚至是自行车票来换取一张电影票的事情。
如今,八家文化宫电影院里的七家大部分已被拆除,有的被改造成娱乐场所,仅存的边家村工人文化宫电影院已于上月暂时歇业。
边家村工人文化宫主任高永军说,电影片源受限导致电影院运营成本过高是最主要的原因。目前,边家村电影院有一大一小两个放映厅,但放映设备仍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的胶片式设备。以前放映的电影都是由西安市电影公司提供的长安院线,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采用了数字拷贝,胶片电影院能放映的电影越来越少。加之万达、红叶、奥斯卡、博纳、中影、耀莱等众多影城的竞争,老电影院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拥有1000多个座位的大影院光靠卖票收入还不够电费支出。
一个月前,终因电影院空调线路老化无力改造,最后一个文化宫电影院——边家村电影院暂时闭门歇业。
留守者经营依然惨淡
工人文化宫在当年布局之时充分考虑到了周边环境及人群的需求,用现在的眼光看,其地理位置都是寸土寸金。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对于目前尚维持运营的工人文化宫,租赁门面房的收入是文化宫经济收入最主要的来源。例如,边家村、土门、纺织城三个工人文化宫每年门面房收入均过百万元。
但工人文化宫面临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名义上依然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但实际上全部需要靠经营收入来养活自己。
土门工人文化宫主任苟林源说,文化宫现有职工33人,退休职工11人,仅事业单位连着3次增发补贴一项,文化宫每年多支出40多万元。去年文化宫各项收入320多万元,主要用来支付人员工资。此外,对于土门工人文化宫来说,政府规划将其划入红线以内,也使其不得有大的建设发展动作。
高永军介绍,边家村工人文化宫一年总收入500万元左右,人员工资几乎占到一半,再加上各种设备、场地的维护费用及每年向市总工会上缴的资产占用费,所剩无几,这使得工人文化宫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上有心无力。
夹缝中求生存
工人文化宫走向落寞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其间,管理者也进行了不少探索,以求再振当年雄风。但随着文化娱乐市场的日益繁荣兴盛,探索之举收效甚微。
早在2005年,多方投入1000多万元,边家村文化宫里矗立起一间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健身中心。这里总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一楼摆放着力量型器械,二楼是有氧运动器械和体操房,三楼、四楼是球类馆。在这里,健身有专业的教练指导,8个不同级别的教练会为每个会员量身定制不同的健身计划和方式,很快就成了最受职工欢迎的地方。2011年,健身中心年营业额21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达133万元,整体收入呈上升趋势,近五年来,会员累计6500多人次,参加健身项目的人次达到30多万。虽说效益不错,但建立之时的筹资要还,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工资要发,中心目前的收入基本上收支相抵。
2008年,西安市总工会对8家工人文化宫进行了改革,将资源进行整合。分别把环城西路工人文化宫和边家村工人文化宫人员、胡家庙工人文化宫和纺织城工人文化宫人员进行了合并,名义上保留了5家工人文化宫,并成立了建强公司,负责管理工人文化宫的资产运营。其中,环城西路工人文化宫部分房产,胡家庙工人文化宫、城区工人文化宫全部房产用于出租,其人员一部分就近分流到别的工人文化宫,一部分留下来负责管理文化宫资产、收房租;西安市工人文化宫用于建强公司日常办公;小寨工人文化宫在原址与开发商联合进行开发改造。
在土门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培训中心开展各种艺术培训,现有在校生700多人,成为西郊职工为孩子们培养艺术细胞的首选之地。2002年建成首个姓“公”的网吧,除服务周边市民外,还兼顾困难职工电脑培训。这些都是近年来工人文化宫的亮点。
然而,这些举措都为“半公益”性质,收费除了支付教师、管理人员的课时费和工资外,所余不多。像土门工人文化宫的青少年培训中心,只要是困难职工子女来学习的,费用都会减半。
“花钱买文化”一枝独秀
如果说工人文化宫普遍经营不善,那么纺织城工人文化宫可算“另类”:经济收入直逼500万元,艺校在校生数百人,各项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仅2011年,元宵节,文化宫举办了豫剧、歌舞演出、职工大联欢灯谜猜奖活动;四月份,举办了下岗职工免费招聘洽谈会;随后,举办了庆五一大型综合文艺晚会,六一儿童节才艺汇演,七一建党9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八一节建军节豫剧、秦腔演出,国庆节大型综合文艺晚会。与此同时,他们还配合区文体局完成了地区全民健身展演活动。每次开展活动时,少则几百人,多则成千上万人参与其中,极大地丰富了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其实,纺织城工人文化宫与其他工人文化宫相比并没有有利条件:地理位置离主城区较远,较为封闭;周边破产关闭企业较多,职工收入水平不高……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周围的群众特别认准了“文化宫”这块牌子,就是喜欢来文化宫活动。
用文化宫主任杨敏健的话来说,纺织城工人文化宫探索出了一条“花钱买文化”的路子。
杨敏健说,“工人文化宫开展活动关键是‘公益’二字,也就是不能向群众收钱。但是办任何一场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即便场地不收费、演员靠热情,水电、服装、道具、音响器材租赁都必须得支出。怎么办?我就是要把能挣的钱都挣到手,只有这样才有能力开展各项公益性文化活动。”
纺织城工人文化宫占地34亩,用于经营和办公的建筑面积有7000多平方米,除了纺正街上的门面房,文化宫院内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几乎都被利用了。电影院如今是一家电子游戏厅,正在装修;演出舞台、观众席不用时用作停车场;露天舞场白天被驾校租赁用作练习场地……只要能有一线利用的余地,全被老杨“换成了钱”,工人文化宫再用这笔收入来弥补各项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支出。
此外,杨敏健通过修建免费的灯光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广场,象征性收费的露天舞场(月票形式,平均每天0.5元)聚拢了大量人气。同时,与灞桥区文体局、工会等单位联手举办活动,形成了合力,吸引了更多的群众前来参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虽然如此,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依靠门面房收入反哺公益性文化活动的能力依然有限,而随着地铁一号线的建成通车,纺织城地区与主城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地区群众的文化活动将会有更多的选择,纺织城工人文化宫必将面临同主城区工人文化宫一样的问题。(西安日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