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查看日志|返回日志列表

多地官员财产公开进入“冬眠”

标签财产申报  人大代表  阿勒泰  局限性  2013-01-24 09:01

  2009年,新疆阿勒泰打响官员财产公开“第一枪”,随后这几年,全国29个试点先后试水,为中国反腐制度的创新写下了浓郁的一笔。但遗憾的是,大多数试点目前都或搁浅,或“换成别的形式”。专家认为,各地小范围的探索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这就需要“顶层设计”,而最好的设计就是立法。

  官员财产公开作为一种

预防和遏制腐败的手段,在很多国家已成为一项制度化的措施。有调查显示,92.4%的民众支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制度。

  然而,这一反腐利器在中国却呈现出“水土不服”。自1994年全国人大将《财产申报法》列入立法规划以来,亦有人大代表、学者和退休官员积极奔走呼号,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然而20多年过去,依旧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但来自基层的反腐动力一直保持着热情。从2009年1月新疆阿勒泰开始,国内很多地方也都进行了关于这项制度的探索。但4年多以后,多地试点折戟沉沙,有些“潜伏”了,有些“冬眠”了。

  率先实行地区制度推行者“人走政息”

  事实上,早在1988年,国务院就已尝试拟定有关国家行政人员报告财产和收入的草案。并在1994年,全国人大将《财产申报法》列入立法规划。

  近5年来,基于官员财产公开的“阳光法案”每年“两会”上都会被提及,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决策层的正面回应。尽管如此,地方“自发性”的官员财产公开申报却层出不穷。2009年1月,新疆阿勒泰在国内率先实行官员财产申报。之后,各地试点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四川高县、湖南浏阳、浙江慈溪、宁夏银川等多个地区进行了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实践,一度被媒体称之为制度破冰或地方探索样本。

  当时的制度推行者、阿勒泰地区纪委书记吴伟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显示了极大的改革决心,并表示将逐步实现“有限公开最终过渡到无限公开”。但当年8月,吴伟平因病去世,至此“人走政息”。

  吴伟平去世后,纪委书记这一职务在将近两年时间内,都没人接任。目前,曾经一度日点击量突破10万人次的阿勒泰廉政网已经无法打开。记者电话连线阿勒泰纪委,一名工作人员称:“我们内部还有申报,特别是官员任职前,都要申报的。”但申报的内容和程序,“很复杂,要填几页表,一句两句说不清楚。”

  现任阿勒泰地区纪委书记杨振海坦承:“不再按照原来的制度做了。现在,我们按照自治区统一要求来进行官员财产申报。只有申报,没有公示。”

  多地实行半年左右就进入“冬眠期”

  曾被外界称为官员财产公开“最彻底”的湖南浏阳模式,也再无动作。多家媒体报道称,如今浏阳已将财产申报移交组织部,而纪检和监察部门只负责查处申报不实。

  该市纪检委党风廉政建设室相关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财产申报已“换成别的形式”。而根据浏阳当时实施官员财产公开时的措施,要求官员新任职必须在媒体上实施财产公开,记者翻阅了大量的《浏阳日报》,也未发现有任何的财产公示。

  在2009年,一度“热火朝天”的官员财产公示,多数地方实行半年左右即进入“冬眠期”。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说,2009年后集中出现的财产申报制度地方样本,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上层支持和法律支撑”。所以,一旦改革主导者调离,改革可能迅速停止。除此之外,因为“公示”会压缩地方官员的权力空间,所以有人反对改革;制度设计本身不完善,范围太宽、方法不稳妥;技术条件尚不完善等,都是导致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

  财产申报“私示”作用有限

  2009年2月,阿勒泰廉政网公示上千名官员的财产信息之后,曾引来两大争议。一是上千名官员在接受礼金栏都填写“零”;二是阿勒泰地区纪委将申报人购买汽车、住房等动产、不动产,购买股票、证券等理财产品以及个人银行存款等七项内容,列为秘密申报范畴,不予公开。

  还有在试点地区中,公示范围最小的四川高县。当年高县的400余名科级干部,要在《基层领导干部家庭财产收入登记表》中填写自己以及配偶、子女的姓名、年龄、政治面貌、工作单位、职务等;在财产情况栏上,还要填写住房套数、地点、面积等;在债权、债务栏,分别列有总额以及产生的说明;在收入情况栏,要求填写月收入、工资、奖金和其他收入。这个看似完美的制度,却只是将填好的表格,由专人收集并送达县纪委,最后放入专柜保管,并未公开。

  据记者了解,全国最早一批的试点地区,只有浙江慈溪仍在坚持。它的特点是对官员财产在本单位范围内进行张榜公示,时间只有短短3天。慈溪市纪委常委杨智峰介绍,慈溪官员廉情公示表每年1月填报并公示一次,其中有一块内容涉及财产申报公示。至今年初,已有893名干部进行财产申报并公开,2013年初将要公开的干部人数,初步统计约在900人。

  四年以来,慈溪对官员财产申报的范围和内容都有所扩大,例如2010年增加“官员配偶、子女配偶经商”、“配偶及子女出国(境)求学(定居)情况”;2011年增加“从事股票、证券、期货及房产买卖等收益情况”;2012年进一步加强官员申报信息有效性。

  但是,没有更大范围的“公示”成为慈溪模式的最大死穴。据媒体报道,浙江慈溪、宁夏银川等地在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公示之后,都是“零投诉”,引发公众对其实际效果的质疑。有中央党校专家认为,现有的官员财产公开试点,大多数还只能定义为“官员财产申报”,离公开和被监督还有一大段距离。

  新增试点未能解决老问题

  2011年起,有一批“鲜为人知”的试点破茧而出,如江苏徐州贾汪区、镇江丹徒区、南京江宁区,广东珠海横琴、韶关始兴县等。但面对记者的采访,各地均“三缄其口”,官员们说得最多的话是:“等待上级安排,找个合适的时间再对外公开”。

  在这些试点中,目前政策已经出台、公示力度较大的是徐州贾汪区,作为“勤廉评价系统”的一部分,全区600多名科级干部要在网上公布个人财产,接受网民监督。并且公示永不撤除,保障了群众的查询时间。

  打开贾汪区勤廉评价系统网站,选择“绩效评价”,再选择具体的部门,点开被公示人的姓名,就可看到干部简单的工作情况和财产情况。如贾汪镇镇长鹿存益,上面就写着“徐州康居小区住房一套,月工资4500元,配偶在太平洋人寿保险徐州支公司工作,女儿在徐州妇联幼儿园”。

  虽然这些试点都有“长处”,如贾汪区的网络公示,但内容太少,对于投资、金融的收益,以及直系亲属的房产都没有公示;又如2012年8月开始试点的江苏淮安市,将官员申报级别上升到“正处级”,但不在网上公示。这些新兴试点,都未能解决老试点遇到的现实问题。

  “没有法律规定,只有政策文件。”姜明安说,缺乏法律上的明确规定和“顶层设计”,各区县的试点缺陷不可避免,也难以避免“人走政息”。

  在中央党校教授林喆看来,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应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调查,对于官员申报的相关情况,要有一个由群众代表、财务部门、银行和记者共同组成的小组核实;接下来才是公示;三是对于谎报、瞒报行为进行惩治。但遗憾的是,虽然试点众多,但都“没有找到一个统一有效的办法”。

  突破口或在“拟提拔官员”

  “大腕一抖,政绩到手;手提酱油,低头猛走,”网民对财产公开制度这样评价。近年来,虽然各地财产公开试点此起彼伏,但暴露出的问题和各方阻力,也让媒体和学者们尤为绝望。

  公示财产主要靠官员自觉,缺乏监督和问责体系,是大多数试点地方面临的问题。目前,《财产申报法》非但没有出台,也没有进入立法程式。几个月前,《学习时报》曾刊文提出,从乐观角度看,官员财产申报至少还需10年时间。

  “改革刚开始,步子可以稍微小一些,然后一步一步推进。”姜明安认为,所有试验都有好处,即使失败也可以为后来者尤其是高层进行制度设计提供经验教训。

  而在这些实践中,各地不约而同地都将“房产”作为第一位需要申报的财产内容,而将“拟提拔官员”当做制度得以在更大范围延伸的突破口,如新疆阿勒泰、湖南浏阳、江苏淮安等地。一些研究者也认为,“拟提拔官员”是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突破口,因为“阻力较小”。

  有学者认为,“拟提拔官员”本来就具有公布个人信息的义务,一个被提拔者如果不能自证清廉,党的廉洁何以维护?而一旦这些官员财产的公开形成惯性,将会对传统的“官员财产是个人隐私”观念形成冲击,久而久之,公开财产就会形成一种社会风气。

  在记者的采访中,陕西本地也有官员认为,反腐应该从拟提拔官员开始,保证这些官员“上位”时的清廉。另外,有必要在官员上位前进行廉政培训,区分“人情往来”和“腐败”的本质区别。对于在省级范围内探索,该官员提出,可以选择在一些厅局试点,比如,可以让纪委或者检察院、法院等系统率先试点财产申报公开制度。

  有评论称,目前我国实施官员公开制度的试点和经验均已成熟,而2012年岁末的大量反腐案例,如“房妹”、“房叔”、“表哥”等也倒逼这一制度的“顶层设计”。

  本报记者 刘斌(华商报)

分享 536 次阅读 | 0 个评论

留下脚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