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查看日志|返回日志列表

年关渐近生意火 西安街头礼品回收店缺乏监管

标签回收  2013-02-06 10:14

在西安街头,类似这样的“回收礼品”小店几乎随处可见。

■记者 蒋黛 文/ 图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人们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企业单位分发福利的时节。每到此时,也就到了礼品回收市场的旺季。记者在走访市场时发现,虽然看似店面不起眼,但不少做礼品回收生意的商家,不仅涉足的“领域”十分广泛,从各种购物卡到高档烟酒、名贵补品无一不收,而且经过低买高卖后,其中所赚取的利润也颇为丰厚。

岁末年初 礼品回收旺季来临

一个小小的门面,玻璃门上写着“收购烟酒礼品”的字样,进门后只有一个简易的柜台,上面不摆放任何商品,只在旁边的架子上放着几瓶茅台酒、中华烟的旧包装盒,墙上也没有看到任何营业证照。这就是西安街头常常能看到的礼品回收店,面积虽不大,但所回收的礼品种类却相当多。在南梢门附近的一家礼品回收店里,一位姓孟的老板告诉记者,无论是购物卡还是烟酒,以及各种高档补品,都是自己回收的对象,至于价格,则要视物品质量而定。

“华润万家的购物卡能给你8折左右,如果量大了,最多能给到8.3折,也就是面值一万元的购物卡我给你8300元,其他商场的卡价格也都差不多。”这位老板表示,在回收购物卡时,自己其实并不关心是哪家商场的卡,而更关心的是数额的大小,“如果只有三四千元,就不可能给出太高的价,如果是一万元以上,价钱还可以再商量。”但在攀谈和询问当中,她并不愿过多透露自己回收的购物卡将会流向哪里,“我也是卖给别人,一张卡就赚你一百来元。”

除了购物卡之外,烟酒、补品等也是礼品回收商家较为偏爱的对象,在谈话中这位老板向记者坦言,今年收购烟酒的价格偏低,“茅台酒750元一瓶,五粮液只能给你500元左右,中华烟根据种类,500-600元不等,具体情况得你拿来东西我看过才知道。”至于冬虫夏草、海参等价格高昂的补品,提到价格时,她也显得非常谨慎,“这些东西市场上鱼龙混杂,你要是带着,就拿来我先看看,再说价格的事。”

形式种类多样化 法律监管遇空白

一直以来,作为一个并不被大众广泛了解的“灰色产业”,礼品回收行业始终游走在法律监管的边缘。在今年的走访中记者发现,除了一些开设在街头巷尾的“实体店”之外,不少人还借助网络工具,在网上开起了“礼品回收店”,虚拟的网络世界,也让卖家与回购者的交易进行得更加隐蔽起来。在一家网络回收机构的主页上,记者看到,对方回收的范围不仅限于购物卡、烟酒等传统礼品,还包括了时下最为流行的笔记本电脑、单反相机、苹果手机、ipad等高档电子产品。事实上,最近几年里,这些数码产品由于样式时新、功能齐全而受到年轻人的广泛喜爱,因而也颇受送礼者的青睐,成为了回收商家的“新宠”。记者发现,在回收这些产品的过程中,网络商家们不仅承诺“价格公开、透明诚信”,甚至还承诺在汇款时“绝对保密”,以免除顾客的“后顾之忧”。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开设实体店还是网络商店,从事礼品回收生意的商家们都具有一个普遍特点:他们从来不询问出售者的身份和礼品的来源,只关心物品的数量、真假和价值,对于收购后通过何种渠道销售,也不愿过多提及。作为一个因中国独特的年节送礼习俗而衍生出的特殊产业,在对礼品回收行业的政策法规监管上,原本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空白。

记者了解到,不少回收点为求尽快将回收的物品出手,常常通过就地销售的形式,把烟酒等产品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出,部分消费者为图便宜进而会选择购买。但不可忽视的是,一方面,根据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规定:取得烟草专卖零售权的企业或个人,应当在当地的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进货,并接受烟草专卖许可证发证机关的监督管理,香烟必须从烟草公司统一进货,因而从个人手中收购烟酒转卖,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大多属于无照经营,其所销售的产品既无法说明来源、辨别真假,也无法提供相应票据,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其回收的物品时,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对于礼品回收这个行业,尚未专门出台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而在工商部门,“礼品回收”也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经营类别进行注册,因此对于这个行业的监管和规范,尚处于空白状态。有律师提醒消费者,无论是向这些回收机构出售还是购买商品,都应当慎之又慎,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消费纠纷,进而对自己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礼品回收:也应及时监管

■从嘉

如果仔细想来,礼品回收这个行业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并不遥远,当我们走在街头时,这样的小店随处可见;但与此同时,这个行业的市场究竟从何而来,回收的物品最终又将流向哪里,大多数人却又不甚了解。但无论如何,这样一个行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产业”,始终在我们身边存在和发展着,甚至在最近几年有不断蓬勃的迹象,这一现状的确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

在中国,礼尚往来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过年过节亲朋好友带着礼品相互拜访,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习俗。然而,就普通老百姓而言,即便是年节期间收到来自亲友的礼品,或是单位分发的少量购物卡、米面油等福利,也大多选择自己留下使用,不会轻易出售,即便是将少数多余的礼品进行“兑现”,也很难支撑起一个行业的蓬勃发展。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人群和市场,催生了礼品回收“产业链”的火爆呢?除了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引起的“礼品过剩”之外,一些借年节之机送礼收礼,进而衍生为钱权交易的不正之风,恐怕也脱离不了干系。

其实这一点,无论是出售者还是回收者心里都十分清楚,能够大量收到名贵烟酒、补品和高档数码产品,且在家庭内部根本无法自行消化的,有不少是位高权重者,他们需要将这些物品变现,即便是在其过程中价值有所折损也无关紧要,也正是因此,才会出现回收者“善解人意”的不问物品来源、不透露出售者信息的行业“潜规则”。面对礼品回收者大多涉及无照经营或超范围经营、物品来源和流向不明、行业发展不规范的现状,如果再不及时对这个行业进行监管,礼品回收行业的逐年火爆,最终不仅会使中华“礼尚往来”文化倒退,让传统的年节变了味,甚至还有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西安日报)

分享 254 次阅读 | 0 个评论

留下脚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