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日前表示,按照分类推进的基本原则,政府有望全面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小城镇落户限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市居民。
在与之相关的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我国可能把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作为一个重要的控制指标,同时还将探索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挂钩的政策。
户改分类推进 先受益的可能是3000万举家进城的农村人口 按照徐宪平的说法,政府一旦有序放开中小城镇落户限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市居民,就意味着,首先有望受益的是3000万举家搬迁进城的农村人口,受益的次序是由地市级及以下城市向大城市渐进,今后我国的人口管理将走向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有效衔接的制度。
徐宪平还表示,我国将会“逐步剥离附加在户籍上的福利待遇”。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战略任务,就是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逐步解决现有2亿多和每年新增1000多万农民工的半市民化问题,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户籍改革最难的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黄守敬表示,“只要有固定的住所和置业,地级以下的城市,已经有限度地放开了户籍,户籍制度改革最难的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户籍制度改革是个逐步释放的过程,“北京、上海街头有很多开饭馆的业主,他们来自农村,在城市已经生活很多年,就差一个户口。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人口一次性转化为城市人口呢?”李铁表示,欧美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会对外国移民进行大赦,中国的户口大赦目前还没有过,“就算不能全部解决,首先解决其中的1/5甚至1/10的户改,对原住民的利益损伤也不大,是可以做到的”。 土地制度相应改革
建议减少工业用地适度增加居住用地 对于新型城镇化来说,目前的土地制度不可持续,已经形成共识。关键在于如何进行改革,目前来看,思路就是用调整存量的方式代替增量发展的模式。
“我国人均平原面积只有800平方米,绝大多数的事情都要在这些面积上做文章。”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要减少工业用地,适度增加城市居住用地。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也说,“我国的工业用地比例过高,已经达到26%,在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工业用地超过40%,个别城市超过50%,相对于纽约的7%、香港的6%、伦敦的2.7%、新加坡的2.4%,这个工业用地的结构过高了。” 专家称哪个地方要地
就得安排农民入籍 徐宪平明确表示,“要把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作为重要控制指标,避免走摊大饼式的老路”,同时还要“探索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相挂钩的政策”。
专家表示,“城市规模扩张冲动与土地财政密切相关,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村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是一种较好的方式。想要用地指标,先增加人再说”。还有专家建议,要改变我国只管土地指标不管人口指标、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脱节的现状,“把每年的土地分配指标和人口户籍化的指标结合起来,这比什么都管用,哪个地方要地,就得安排农民入籍”。 据《中国经营报》(华商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