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各餐饮店的臊子汤都是一次性的 记者 王智 摄
眉县常兴镇为改变农村饮食习惯,针对村民家里红白喜事上的宴席出新招
但从元月1日到现在,全镇还没有奖励出去一个500元
临近春节,农村过喜事的越来越多,在眉县、扶风一带,都习惯待客时吃“涎(当地人读han,口水的意思)水面”。但是,这种流传已久的饮食习惯,与现代文明卫生格格不入。眉县常兴镇政府正努力计划改革这一饮食习惯。
“涎水面”相传为周文王所创
“涎水面”又叫和气饭,主要流行于眉县渭河以北农村和岐山、扶风以及武功、乾县等地。相传周文王曾被囚于此,获释后,乡亲们拿肉、菜等物来看他,文王将所有的肉、菜做成一锅臊子汤浇在面上,请大家共同食用,取和气团结之意。还有一种说法是,周文王射死一条蛟龙(蟒),做成一锅调面的臊子汤,为了使数万部族都能尝到肉汤,规定只吃面,不喝汤,将汤倒回锅中。因连续使用,汤中带有每人的涎水,故称涎水面。
在眉县、扶风当地农村,若有村民家过红白喜事,或是逢年过节、给老人祝寿等一些盛大待客场合,都要吃涎水面。这种汤面讲究面要细,汤要煎,调的味要入口。一大锅加好佐料的煎汤,热气腾腾。待客时,客人吃面时只准捞面不许喝汤,吃完面后还要把碗里的剩汤倒回大锅烧煎,待其他客人再吃时继续添用。
据了解,过去渭北人家生活仔细,过门的媳妇首先要学会做“涎水面”。小户人家待客一次接待几十人,大户人家要上百人,吃“涎水面”成了延续上千年的饮食习惯。(华商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