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民办高校招生咨询会现场(资料图)
西部网讯(记者 敬泽昊)在上世纪末,陕西的民办教育曾经成为全国的领头羊。但用省政协委员,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晶的话讲,如今的陕西民办教育,不论是教学质量,办学层次、特色,都在逐年的下滑。
“也就只有办学规模还能勉强称第一,但现在谁还比规模啊。”
希望政府允许涨学费
“8年里,仅给教职员工涨工资,一次就上调了30%,而且还得按照政府的要求年年上调,但学费却只涨了20%。”在丁晶看来,对于只依靠学费收入过活的民办院校,如今面临的生存压力非常巨大。
所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表示正在联合其它几所民办院校的委员,准备一起写一个提案,希望政府允许民办院校的学费能上涨一部分。
“我们也知道涨学费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对我们而言也意味着增加招生的风险,但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丁晶表示。但她随后话锋一转,表示如果政府能够像支持公办院校那样,给予民办院校“生均拨款”,那么也不至于沦落到必须靠涨学费来过活。
政策很好执行打了折扣
据丁晶介绍,每一年政府会按照人数给予公办院校每人一万二的拨款,这笔费用便被称为“生均拨款”。而这笔费用从来都和民办院校没有关系,除此之外,政府每年还会给公办院校拨付各类专项经费,也和民办院校无缘。
不仅仅是资金上,在丁晶看来政策上的限制,对于陕西民办教育的发展制约更大。
“我们要开新专业,政府规定一年只许开两个,还必须用旧专业置换;我们制定自己的五年规划,想搞特色办学,但报到政府去他们未必批准;以前我们有计划外的生源,但现在只允许计划内招生,生源的数量比以前也减少了许多。”
丁晶表示,虽然这么多年来政府也出台了许多关于支持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和政策,但一到具体落实便大打折扣。而且态度也越来越保守,好像民办院校只是个人的事情,跟政府无关。(西部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