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查看日志|返回日志列表

新生代农民工的困惑与梦想 拒绝"纯体力活"

标签新生代  农民工  体力  梦想  困惑  2010-08-24 09:05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集结在劳务市场找活干。

烈日炎炎,城市的建筑工地上,处处有农民工汗流浃背辛勤工作的身影。

  ■文/本报记者姚村社 实习生张力 赵兵兵 图/本报记者张波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农村长大后进城务工,或者随打工的父母在城市长大后也加入进城务工的大军——他们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全国1.5亿农民工中有60%是新生代农民工,约9000万人。他们之中,有冒着酷暑严寒常年在建筑工地与水泥沙子打交道的打工族;有往返于宿舍和办公室之间,过着相对固定生活的上班族;也有凭着个人胆识,只身奋斗的创业族……

  “见个太阳(工作一天),起码能拿一百多元。”在西安搞装修的魏刚说这话时显得很轻松。

  在张家堡人力资源市场干活的赵飞,每天“拼死拼活地干”,只能赚七八十元。

  他们都是新生代农民工,年龄相仿,境况和感受均不同。

  拒绝“纯体力活”

  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装修风格,这些都要懂。更好地服务客户,才能赚更多的钱

  25岁的马明是甘肃庆阳人,2004年初中毕业后来到咸阳打工,找了份搞装修的工作,先是跟着师傅干,慢慢地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术后,自己开始接活,奔波于陕西境内各个市县,如今已6年有余,自己还带出了好几个徒弟。

  “我现在的专业技术水平在业内算是中上等吧,一般的装修工作都拿得下来。”马明自信地说,“这个行业也需要与时俱进,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装修风格,这些都要懂。更好地服务客户,才能赚更多的钱。”

  与马明一起来自庆阳的魏刚也在装修行业干活。“现在情况还行,见个太阳起码能拿一百多元,一个月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魏刚说,“因为是自己干,工作比较自由,只要想干每天都有活儿。当然,每个月还是要休息几天的,陪陪妻子。”

  赵飞和他的两个朋友一直在张家堡人力资源市场揽活,他们的状况不是很好。

  张家堡人力资源市场是个揽活的好地方,每天早上和傍晚最容易找到活干。这个时段,雇主从不同地方赶来招工,大多为钟点工。农民工们三五成群地蹲坐在一起,不少人光着膀子,他们皮肤黝黑,肌肉发达,浑身透着一股劲儿。

  赵飞是长安区人,1990年出生,个子挺高,看上去很帅气,脚上穿着一双不太干净的拖鞋,凌乱的头发似乎好久都没碰过水。别看年龄不大,他已经在西安闯荡快两年了。“原来在玻璃厂上班,一个月1000多元,包吃包住,时不时还发这发那,很舒服。”赵飞说,“干得久了就觉得没意思,不到一年我就走了。”

  为了过“有意思”的生活,他开始“浪荡”。这儿干两天,那儿干两天,居无定所。8月底,记者见到他时,他已经在这里揽了两个月的活,一般都是在建筑工地做一两天小工,每天70元到90元,当天结算。“长期工我不干,钱来得慢,供不住花,工资还不保险。”赵飞的性格很直爽。

  在这里,赵飞结交了一起在市场揽活的两个小兄弟。张文勇家在咸阳旬邑,19岁。周波是甘肃天水人,17岁的他在西安的建筑工地已干了两年小工。“我原来在大工地干活,那边活完了就过来在这儿揽临时活儿。”周波的语气中透出成熟。繁重的工作使他们习惯了穿着脏破不堪的衣衫和破烂的鞋子过大街、进旅社、入网吧,人们只能从眼睛里看出他们是稚气未脱的90后少年,但同时,他们的眸子里似乎褪去了这个年龄段应有的一种精气神。

  没有固定的居住地,有时就住5元钱一晚的招待所,因为人员流动性大,卫生条件不好,大多时候他们还是睡在网吧,“前半夜打游戏,后半夜躺在椅子上睡觉”。

  市场青睐善于钻研和总结的人

  水电、木工、粉刷,为什么他们每天在那儿等活干,因为他们干的活谁都能干

  刚从北京打工回西安的梁永超,初中毕业后就当兵,复员后做过保安,也当过学校的军训教官。他说:“这些工作都不能长久,我打算回来上学,继续深造。”父亲打算让他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继续上学,毕业后再作打算。“像我这样的情况,没有技术,只有一身力气,到哪里都是碰壁的主儿。”

  同样是打工的林瑞,家住榆林一个偏远农村,自己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他们都没有完成高等教育,由于家庭变故,高中没读完林瑞就踏上了打工之路。

  刚开始,她在榆林一家酒厂做装酒工,不到半年就换了一份工作——在一个糕点店做糕点。又不到半年,林瑞到了一家小公司做打字员。

  几经辗转,还是没有稳定的职业。期间,她也想到一些公司做别的工作,但都被婉言谢绝。

  在姐姐的帮助下,林瑞来到西安,在一家建筑公司工作。“刚进公司,我做的是工程预算,什么都不懂,做了半年,对这个行业才有了初步了解。”为了能长久待下去,2009年,她报考了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我现在是公司的全能人才,既懂行政,又懂招标和预算。”

  经过一番曲折,林瑞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收获了对就业和生活的些许感悟。

  齐小刚是陕西华阴人,1987年出生,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收入除了种庄稼就是给别人干苦力。父亲曾背着儿子将自己积攒的5万元血汗钱交给一个“可靠”且有“能量”的朋友,为小刚“安排”工作,但上当受骗了。“5万元到现在还没讨回,那可是我爸一辈子的血汗!”为了养家糊口,齐小刚后来到银行做了保安,一干就是两年。

  小刚有着自己的创业梦想,因为种种原因屡次失败。为了安身,他在东门外一家银行的自助大厅干起了保安,月薪2000元。小刚觉得对父母亏欠太多,每月都拿出一些钱寄给家里,希望父母的生活能好一点。他最大的愿望,是赶紧积攒一些钱,到时再申请政府扶持个人创业的相关贷款,走自主创业之路。

  做水电的小高虽然是半路出家,但技术毫不逊色,甚至比专业出身的人更专业。

  一家四星级酒店的一间房间内有两个卫生间,酒店想把其中一个作为储藏室。无奈这间卫生间潮气很重,时常发出阵阵恶臭,文件等东西存在里面经常会发霉。酒店请了很多水电修理工整修都无济于事,有人介绍小高来处理。小高仔细查看了可能出问题的每个地方,很快就发现了“病根”并支招:经常在地漏里倒点水进去,就会压住臭气。

  这种简单有效的小办法、小窍门,小高发现并总结了很多。他说:“干这种事情要善于钻研,还要善于学习总结,这都属于个人技能和技术。那些在立交桥下推着自行车,插着水电、木工、粉刷等小牌子的人,为什么每天在那儿等活干,因为他们干的活谁都能干。”

  提高技术含量“找饭碗”

  处处碰壁是因为没有掌握一种专业技能,加强技能培训是当务之急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提高技术的途径很多,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可以潜心自学,在平时的工作中积极向前辈请教,也可以读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政府相关部门,也一直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为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技术创造条件。

  去年3月25日,西安市新城区创业就业培训基地推出了5大免费培训工程,免费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和退伍军人。

  未央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截至今年7月份的数据显示,在本地区就业的农民工12917人,跨省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有28440人。目前,该区尚未就业的农民工有12434人,有创业愿望的2970人,农民工参加培训的达13564人,参加创业培训的有772人。为了使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掌握技术,该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开展了大量的培训工作,平均每年培训1万多人次,农民工和进城务工人员占85%以上,新生代农民工占50%。“就培训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现在急需提高的是个人素质,缺少的是法律意识和一些常识、技巧。当然,提高工作技能也很重要,我们主要是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技术,让他们的技术更规范,更符合安全条例。”该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说。

  今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陕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石英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青年农民工自身也存在一些局限,他们中的一些人处处碰壁,均因为没有掌握一种专业技能,加强对他们的技能培训是当务之急。先有岗位,才有容量,要大力发展产业,创造岗位。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高技术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作用非常有限,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物流、会展等。还要在政策上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这也能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总之,追求技术含量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必由之路。”

(西安晚报)

分享 519 次阅读 | 0 个评论

留下脚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