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列出了评价期内全国31个省、市、区环境竞争力的排位和排位变化情况及其下属5个二级指标
报告指出,全国31个省区市中,环境竞争力排名第一的为山东,其次是广东和江苏。陕西排在第17位。排在末位的是宁夏。
专家分析指出,环境竞争力较高的省区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这突出反映了这些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基础比较好,对环境的重视程度比较高。
环境竞争力较低的省区市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率比较低,经济基础和实力比较弱,在环境投入、环境效益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不断加大对环境的投入与保护,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不断提升环境竞争力。据《法制晚报》
专家观点
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
我省仍有提升的空间
“从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情况来看,陕西位列第17位还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分析,西部12省市中,四川和云南排在第一梯队,主要得益于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而陕西和内蒙古处于中游区,也反映了其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状况。
吴刚表示,榜单透露出的信息表明,“十二五”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经济发展的评判标准在发生变化,更多的注重全面发展,低碳经济。”
在专家看来,环境竞争力方面,陕西仍有提升的空间。吴刚指出,陕西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经济情况不同,“例如,陕南的水资源、林业资源丰富;陕北的矿产资源实力雄厚;而关中经济较为发达,在环境的管理、治理方面有着人才和技术的优势。”对此,他建议,对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不能搞“一刀切”,应针对特性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司全印
历史欠账多致丢分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司全印认为,目前,国家使用的环境竞争力是由一个目标五个模块14个因素135个指标构成。
从陕西的经济实力看,我省的资源禀赋较高,这几年所取得的生态效益及环保建设投入也较高,应当有较高的得分。但陕西的自然环境问题较多,经济能力有限,历史欠账较多,这些短板也可能导致环境竞争力这个综合实力“丢分”。
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卢山冰
应发挥人文优势
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卢山冰认为,在提高陕西环境竞争力上,应该继续建立环境管理服务制度体系。结合陕西的资源优势和相关产业优势,加大培育产业集群力度,增强资源产业的影响力。陕西在提高环境竞争力的硬件之外,还应该结合陕西人文文化的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加大对外传播陕西环境竞争力的力度,积极传播陕西环境优势信息和正面信息,提振国内外对陕西环境竞争力的认可与信心。 本报记者 刘鹏 郝蕾
相关新闻
陕西将重点治理农村环境
近年来,我省环保工作力度逐渐加大并取得了显著成绩,2008年起,全省十个设区市全年的“好天”全部超过300天,这个好成绩已保持了3年;我省的森林覆盖率也提升到41%以上。“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在环保工作上加大力度,特别是将重点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启动县镇的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努力打造生态渭河,力争使渭河消灭劣Ⅴ类水质,或劣Ⅴ类水质断面由目前的69%降低到40%以下;入黄断面主要污染物达到Ⅳ类标准,汉丹江出境断面保持在Ⅱ、Ⅲ类标准,各设区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
此外,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也将在这五年间从70%提高到90%,2011年内,全省所有县城的污水处理厂都要建成投运,燃煤火电机组全面实施脱硫提升和脱硝改造工程。今年底前,渭北地区还将关闭所有落后石灰窑和水泥生产线。 本报记者 郝蕾(华商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