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丈八八路锦业新居的住户王向青和物业工作人员交谈。她所在的廉租房小区每家都安装了壁挂锅炉,在集中供暖之前她家就用上了暖气
眼下,又到一年供暖季,在西安,当普通市民在家中享受到温暖舒适的环境时,那些居住在廉租房中的低保户,包括在城中村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还有那些在救助站的流浪乞讨人员,他们是如何过冬的?是否也能享受到暖气呢?近日,记者深入这些特殊人群当中,了解他们过冬的情况。
11月11日,尽管离集中供暖还有几天,位于西安高新区的廉租房小区“锦业新居”的很多住户早已开启了暖气,这得益于小区里全部安装了壁挂锅炉,灵活多变的供暖方式让低保户和特困户们感到十分满意;距此十多公里远的西八里村,24岁的打工者小王早早购买了1000多元的蜂窝煤,准备用烧炉子的方式取暖;提前一周就开始供暖的西安市救助站内,近百名流浪乞讨人员再也不用担心挨冻受寒。
在日益多元化的城市里,每个人用不同的方式来驱赶寒冷,他们背后都带着温暖而鲜活的故事,近日,记者走进他们当中,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去感受。
新建廉租房
低保户特困户住上了暖气房
11月11日,古城透着阵阵凉风,路上的行人下意识地裹紧了衣领。
远离闹市区的喧嚣,“锦业新居”内显得宁静祥和,三三两两的住户们散步遛弯,或是坐在花园中晒着太阳,优美的环境让人还以为身处某个商品房小区。在小区13楼的一套单元房内,46岁的王向青坐在轮椅上,熟练地用棍子操作着壁挂锅炉上的按钮,配合物业工作人员提前调试暖气。这已经是王向青在这里过的第二个冬天,回忆起去年的供暖,王向青用了“舒服”来形容:“去年冬天,不太会用锅炉,调试成最大功率,那暖气烧得真是热,在家里就穿着背心短裤!”王向青笑呵呵地表示,今年完全可以用得省一点,应该不会太冷。
在王向青家中不大的客厅里,背后的照片墙成为家里最大的亮点,仔细看去,从甘南到青海湖、九寨沟,王向青的足迹几乎遍及西部的名山大川,对于下肢严重残疾的她来说,这样的经历更是可贵,“可以说这套房子改变了我的一生!”王向青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很多朋友都说我住进这里后爱笑了,性格也开朗了,交往起来特别轻松!”
原来,王向青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全家人只依靠母亲200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计,逼仄狭窄的空间甚至连轮椅都转不过来。那时的王向青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每天宅在家中,全靠父母来照顾。2013年,王向青幸运地分到一套廉租房,看到房间内光线充足,户型设计合理,王向青似乎看到了生活的方向,她暗暗下定决心要改变原来的生活状态。随后,王向青叫来朋友按照她坐轮椅的高度定做了橱柜、洗脸池、拖把池、饭桌,从开始学着做饭到生活自理,40多年未完成的心愿,王向青只花了不到半年时间,如今她还担负起照顾母亲的重任。“照顾了女儿大半辈子,没想到还能享受到女儿的孝顺!”王向青的母亲乐呵呵说。
像王向青一样,很多低保户和特困户如今住上了带有暖气的房子,也因为居住条件的改变而实现了人生梦想。
老旧廉租房
对面就是热力公司却无法用上暖气
套用网上流行的一句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相隔万里,而是热力公司在马路对面,却无法用上暖气。”对于明德门廉租房小区的90多个住户,这样的感受尤为深刻。
11月12日,距离集中供暖还剩下3天,很多集中供暖的小区开始进行水管调试,明德门廉租房小区内却静悄悄一片,“我们连暖气都没有,还调试啥?”一位廉租房住户指着马路对面的明德热力公司抱怨说,离得近却供不上暖,不知道这样的情况还要持续到何时。
78岁的住户金福顺说,她是2009年搬进来的,当时看到热力公司就在小区旁边,以为很快就会供上暖,不料住了5年多,供暖仍然遥遥无期,每到冬天她只能开着空调取暖,这让她苦不堪言。“空调制热效果不好,声音还特别大,本来我就睡眠不好,这下更睡不着了!”金福顺说,不得已她只能开一会儿空调,再关一会儿,经常失眠不说,有时候还会因为温度不适而感冒。
对于金福顺来说,因为几个子女的接济,还能掏得起电费用上空调,其他的廉租房住户只能用“小太阳”、电热毯或者烧钢炭炉取暖,前几年小区曾经发生过钢炭炉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件,幸好发现得早没有酿成大祸。
西安市房地局住房保障处一位工作人员解释,明德门廉租房建设比较早,当时国家和省市并没有出台廉租房的设计标准,加上当时西安市也都没有普及集中供暖,因此设计和建设之初并没有铺设集中供暖管道,随着这几年国家加大对廉租房的建设,相应的政策法规也都完善了,目前西安新建的廉租房中都装上了壁挂锅炉,都能解决廉租房供暖问题。“其实我们一直在努力申请专项资金解决这个问题,积极想办法筹措资金,为这些没有供暖廉租房小区配备壁挂锅炉,这个问题肯定会得到解决!”该工作人员表示。
据了解,目前西安市已经入住的廉租房小区中,只有杨家庄和明德门廉租房未配备壁挂锅炉,其余廉租房都安装上壁挂锅炉,都能正常供暖。
力争每个流浪人员都不挨冻
11月8日,距离集中供暖还有一周,西安市救助站近百名流浪乞讨人员就已经享受到了暖气。在救助站房间内温度计上,显示室温是20℃,这让刚来到救助站的外省流浪人员小刘感到浓浓暖意。救助站是自备锅炉供暖,当室外温度低于5℃时就启动供暖。除此外,救助站内已经储备棉被500床、棉衣500套、棉鞋500双等冬季救助应用物资。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流浪人员都能温暖过冬!”救助站一位负责人表示,很多流浪乞讨人员不愿来到救助站,他们采取多个办法上街送温暖。救助站定期安排每组五人的“寒冬送暖”小组,开展街头救助,以车站、繁华地段、地下通道、桥梁涵洞为重点,实行网格化巡查、救助。
在市民政局的协调下,全市已经基本形成了条块分割的救助管理工作格局,启动了公安、城管、医疗卫生、民政等多部门联合行动模式,特别是与省内外兄弟站多次协调,对未成年人、残障人员、老年人加大护送力度,及时安排护送返乡;在八家医院都建立“绿色走廊”规范简化入院手续,对精神异常患者、危重病人“先救治后甄别救助”;对因寻亲不遇、务工不着、离家出走等原因遇到困难的人员,实行应助尽助,分类按需救助;对不愿入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的,也施以援手发放方便食品、棉衣、棉鞋等御寒物资。
城中村
低收入人群取暖实际困难很多
11月12日,西八里村,23岁的小王花了1000元购买了蜂窝煤、炉子、取暖管道,准备烧炉子供暖,这让他有点兴奋也有点担心:“都说烧炉子暖和,但又害怕一氧化碳中毒,只能小心点了!”
今年年初,小王告别了打工3年的深圳,转而来到西安,用他的话说,现在西安薪资水平和工作机会并不比南方差,很快他找到了一份快递员的工作,一月能有四五千元的工资,这让他感到很满意。因为是第一年在西安过冬,他并不想委屈自己,于是就和很多居住城中村的进城务工人员一样,利用钢炭炉取暖。
由于烧炉子取暖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容易引发火灾甚至一氧化碳中毒,每年西安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中,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城乡接合处的城中村当中。
对于同样居住在城中村的48岁老吕来说,他压根就没有考虑过供暖,因为身体不好,又没有固定工作,家里还有两个上大学的孩子读书,能省则省就成了他生活中的标准:每月打零工能挣1500元左右,给两个子女900元,只留给自己600元生活费,除去交纳房租外,身上已经所剩无几,最多买个电热毯取暖。
调查中发现,生活在城中村的低收入群体的月收入普遍在2000元以下,由于属于流动人口,他们既无法享受当地的低保,也不在政府救助范围,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更大。对此,长期关注此类问题的陕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方海韵认为,政府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根据这类群体的实际困难采取应急措施,让这部分人也能温暖过冬。(西安晚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