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773家
一季度,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3.58亿元,同比增长5.1%;主要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夏粮生产开局较好,全市290.2万亩小麦,整体苗情形势明显好于往年。一季度扶贫工作进展顺利,明确了2015年度移民搬迁村名单、移民搬迁户数和人数。
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销售收入达到88亿元,休闲农业园区接待游客265万人次,经营收入3.4亿元。培育家庭农场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71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4773家,家庭农场118家,农业产业化势头良好。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力,检测合格率均达到98%上。
成本攀升成农业发展瓶颈
分析显示,当前我市农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城市扩张和农村耕地面积减少,以及人口数量增长,对农产品需求所带来的矛盾更加凸显;农业发展正在遭遇着成本“地板”与价格“天花板”带来的双重挤压。种子、化肥、人工等价格居高不下,但农产品价格没有明显增长,甚至部分农产品价格还处于下跌的状况。
另外,农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农业的增值链条比较短,功能拓展不够,尤其是在大投入高产出的情况下,农业资源过度开发、超强利用,已经严重透支了地力和产能。
同时,畜牧业发展形势严峻。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养猪户亏损严重;牛奶价格继续下行,养殖户积极性严重受挫。
农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有关农业专家分析认为,当前,我市农业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一连丰”,农民收入实现了“十一连快”,农业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农业固本强基的作用更加凸显,农业农村是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是调节劳动力就业波动的“蓄水池”,是扩大消费新的“增长点”。
农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等“新红利”正在全面发力;城乡资源互动、融合发展,城市资本、工商资本加速向农村流动;观赏农业、体验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正在形成;主要农产品的连年丰收,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留出了余地;农产品消费水平的提高,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增添了拉动力;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腾出了空间、创造了条件。
到2020年 我市将培育职业农民2万人
“怎样种地” “提高农民收入”
到2020年 我市将培育职业农民2万人
本报讯 培育职业型新型农民是解决目前农村“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提高农民收入”等问题的重要举措。昨日记者获悉,到2020年,我市将培育2万名职业农民,这些人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将通过从事农业生产致富奔小康。
据市农委科技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职业农民培育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初级培育一年,中级两年,高级三年。整个培育工作都是免费的,每个学员每年大约花费3000元,全部由政府承担。
对于经过培育,评审考核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各级农业部门将予以认定,并发给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省市农业部门正在逐步出台一系列对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对经过认定的职业农民将在农业项目资金、技术服务、产品评优、贷款、保险等方面给予优先政策。
从2012年开展职业农民培训以来,我市围绕猕猴桃、葡萄、草莓、蔬菜、瓜菜类等产业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去年培育职业农民1900人,今年计划培育职业农民1500人,经过几年的工作,预计到2020年职业农民数量达到2万人,他们将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本组稿件由记者赵辉采写(西安晚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