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十二五”时期,陕西经济发展经历了从高速发展逐步回归到稳步发展的过程。初期几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今年,由于受煤炭、石油及加工等能源工业价格持续下跌,市场需求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的影响,经济增速大幅度回落。初步预计到“十二五”末,陕西经济总量达18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达11%,为近几十年来较好发展时期。从各项指标来看,陕西经济都有大的增长,2014年,陕西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从17位上升到16位;财政收入达到3145.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4.6%,年均增长15%,累计总收入和支出分别是“十一五”的1.96倍和1.8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75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19倍,平均每年增长21.7%。同期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4366元和7932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3%和15.4%,增速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同步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结构优化服务业总量翻番占比提高
“十二五”时期,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十一五”末9.8∶53.8∶36.4变化为“十二五”末9.1∶52.3∶38.6。呈现出一、二产占比下降,三产业占比提升的特点。
其中,工业、建筑业增长依然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建筑业发展相对加快,成为继工业后凸显出的又一大亮点,特别是2013、2014年建筑业增长速度分别达13%和11.8%,首次超过工业增长。
陕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提升。“十二五”时期,陕西第三产业增加值由“十一五”末3688.93亿元增加到“十二五”末7000亿元,总量翻了近一番。比重由36.4%上升到38.6%,年均增长10.2%,虽然增速低于第二产业,但二
者增速差距在逐渐缩小,服务业较快的发展,对稳定和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信息、金融、文化、居民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势强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新的力量。2014年与“十一五”末相比,这些行业实现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5%提高到30%,每年提升1%,是我省未来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撑力量。
区域协调关中陕南经济增速高出全省
陕西区域经济稳步、协调的向前发展,有力的支撑了全省经济的增长。“十二五”以来,虽然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增速逐年有所回落,但各区域积极应对挑战,稳步发展。
“十二五”时期,由于我省陕北地区产业单一,产业链短,受外部煤炭、能源产品消费市场需求减缓的影响,工业增速大幅回落,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2014年,关中地区实现GDP为1.11万亿元,与“十一五”末相比,GDP总量净增4713.67亿元。陕南地区实现GDP为2267.26亿元,与“十一五”末相比,GDP总量净增1144.6亿元。陕北地区“十二五”时期受影响最大,2014年实现GDP4306.7亿元,比“十一五”末净增1664.58亿元。与全省同期年均增速相比,关中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陕南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陕北低于全省1.6个百分点。(西安晚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