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大秦网讯 4月4日下午,陕西省省长赵正永、副省长景俊海和参与报道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及第十五届西洽会的200多名媒体记者见面,为了获得提问机会展开了“话筒争夺战”,民生话题成为了此次见面会焦点。
中央电视台记者:赵省长你好,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从今年开始,陕西开始实施避灾搬迁工作,现在搬迁工作进展如何?移民的资金该如何解决?
赵正永:陕西“十二五”期间实施避灾移民搬迁工程,对我们省来说这是一件大事情,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件事情。起因是去年我们陕南的特大暴雨、泥石流灾害,在那一次灾害当中,有329人死亡和失踪。在灾害发生之后,我们总结了历史上的一些教训,省委、省政府下决心用十年的时间把秦巴山区之间的240万人搬出深山区,在规划提出来之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扬。
省委、省政府对陕南的避灾搬迁采取了四个办法:一个办法是向城镇靠,有些年轻人已经到外面打工去了,所以他们的父母也会要求到城镇去。第二个办法是就近靠,去比较安全的大村,比较平坦的一些地方,我们也都给他们创造条件。第三个办法是能够整村的迁处来建设新村、新镇。我们按照三位一体的做法,搬迁、农业产业化和就业这三者要结合起来,能够选择一些地方建立新的城镇来让他们安居乐业。第四个办法是自己分散的,愿意投靠亲友的,愿意到其他地方的,我们也按照补助标准和资金帮助他们分散的搬迁。
搬迁确实需要一批资金,一是省委、省政府在搬迁当中尽量不增加群众负担,让群众少拿钱或者不拿钱。从今年开始,省市县财政要安排十个亿,和国家支持及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资金相结合。二是创新方式,组建了陕南搬迁工程管理公司,用贷款资金去启动搬迁,在房屋建成时将资金回笼。陕北可以拿出一些国有农场,按照小集镇建设的要求把山区的群众能够迁下来。这个做法在今年“两会”期间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同志的高度肯定,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做好扶贫工作,解决好贫困农民的生活、就业问题。省委、省政府已经向全省人民做出了承诺,我们一定能够兑现的。
赵正永:去年九月份,我率团到台湾去访问,举办了2010年台湾陕西周的活动,给我们代表团一行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海峡两岸兄弟情意。我们此行加大了双方科技、教育、文化方面的交流,比如我们省去年已经到台湾旅游的公民超过了两万多人,去年台湾同胞到陕西旅游也超过了12万人次。
去年,我们省派出了270多个文化交流团队的1600多人访问台湾,我们也接纳了台湾的一些文化交流团队,我们还派出了60多个经贸团队访问台湾。从这个月开始,西安和台北航班也由过去的每周两个航班增加到每周三个航班。今年,我们还会有其他的一些领导同志率团到台湾去参访,进一步落实我们陕台之间的合作。今年我还没有计划到台湾去,但是我相信随着我们陕台进一步的深入交流发展,我还会有机会再到台湾去参访,谢谢!
西部网记者:在陕西“十二五”规划中,我们明显的感觉到“民生”这个词成为我们规划的重要主题,刚才在赵省长的介绍中也提到,未来5年陕西新增财力的80%以上都要用来改善民生,请问省长这些钱将怎么花?花在哪儿?在改善民生方面最让你感到“纠结”的方面有哪些?
赵正永:在改善民生的工作中,我没有“纠结”的问题。我们就是要下决心尽快的、尽早的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我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更快的、更好的让人民安居乐业,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下决心,用我们新增财力的80%来解决和改善民生,这些钱主要是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我们社会保障体系,使我们整个社会保障体系能够真正的覆盖和惠及全省人民。特别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其他的低保、救助这些基本的制度,要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其中。
第二个方面,就业。陕西的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陕西农村有将近600万农民是出外务工的。另外,我们还有大学生就业,还有我们城市里面新增的劳动力。所以,陕西的就业任务是非常繁重的。我们突出重点,首先把大学生就业,把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把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作为我们解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三个方面,教育。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改善陕西目前教育资源分步不均、政府投入不够的现状,同时实现学前一年的义务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市县搞12年义务教育、15年义务教育。
第四个方面,城镇化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要建设农民的幸福家园来考虑规划调整,按照水电路气管网配套的要求,把我们农村的重点镇建设好,这样的话可以大大的提高陕西城镇化的步伐。
另外,我们还有其他一些方面的安排,包括食品安全,也包括我们的保障性住房等。我们新增财力的80%以上主要是用于直接给人民群众带来利益的,能改善他们生产、生活条件的,能提高他们生活尊严的民生工程。
澳亚卫视记者: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各省都制订了发展规划和主导产业,陕西在本届西洽会就围绕“十二五”规划方面有哪些新的亮点?关于港澳台方面的贸易有何合作、成果和规划?
景俊海:“第十五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将围绕着“深化区域大合作、推动西部大开发”这个主题,着力来展示“十二五”规划,把西洽会变成一个深度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的动员会、一个推进对外合作的会。
在场馆的设置上我们设了十个场馆,设立有省市区馆,同时把陕西馆、浙江馆、甘肃馆单列,这一类省市区馆的目的就是要以展示“十二五”期间各个地区“十二五”的发展规划。我们还设置了六个专业的展馆,比如说信息产业馆,它就是要展示在“十二五”期间各地围绕新兴产业方面,有哪些科技成果需要转化,有哪些技术需要改进,有哪些项目需要合作等等。
刚才你提到我们与港澳台之间的合作,尤其是香港,一直是我们陕西合作的重点。香港是陕西投资的第一来源,累计达到了54.6亿元,主要分布在电力、交通、房地产和服务业这几个方面。陕西对香港的投资也超过了一亿美金。陕西和香港之间的贸易增长很快,去年陕港两地的贸易额达到了6.12亿美金,增长了177%,远远高出我们陕西货物贸易额增长43.7%的水平。这说明陕港的贸易越来越明显,我们也十分重视和港澳地区特别是香港的合作。香港仍然是陕西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香港作为一个大的城市,有国际影响,特别是它的现代服务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与合作,我相信在这些方面今后合作会越来越密切,路子也会越来越宽广。
香港《大公报》:我们知道去年有300多名知名港商组团参加西洽会,我想请问景省长今年香港方面的参展情况如何?刚才您特别讲到陕西与香港的合作是非常密切的,请问景省长在“十二五”和西部大开发新时期下陕港合作有哪些新的潜力?
景俊海:今年来访的香港团体规模和去年大体相当,香港可以说是我们陕西对外合作的重点区域,合作广度、深度和其他地区相比,有它的特殊性,所以香港在陕的投资和别的国家地区相比是最大的。
香港对于陕西的发展,特别是对于陕西的对外开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展望未来,尤其是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想还要继续加强与香港的合作,因为香港仍然是我们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是我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渠道之一。
我们要在过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深化这种合作,要拓宽合作的领域。我们要利用香港这种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它实际上也是一个重要的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城市的作用以外,我们还要走出去,因为香港也希望陕西向香港输出更多的东西。陕西的历史文化、陕西的科技教育人才的优势,包括能源资源的优势,这在全国来讲都处于前列。有一些我们需要在香港去发展,有一些我们需要通过香港一些要素引入,使得我们陕西这种潜能进一步转化成为现实产能,我想在今后我们和香港的合作中一定会创造出新的模式,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我想香港今后仍然是陕西最紧密的合作伙伴之一,谢谢!
天津人民广播电视台记者:刚才赵省长在介绍当中提到了渭河流域的治理工作,请您介绍一下截止到目前这项工程的进展如何?对渭河流域的污染治理到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赵正永:这是我们目前正在实施的,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项工程。渭河是我们陕西人民的母亲河,渭河两岸灌溉着我们1400多万亩的良田,渭河流经的区域集中了我们省64%的人口,65%的经济总量,所以渭河对陕西的发展、对中华文明的延续传承都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渭河确实也像你刚才说的,这几年基本上是一年一小灾,平均四年大概有一次大灾,尤其是三门峡水库建立以后,水的流量流速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渭河的下游段,特别是渭南水灾比较频繁,再加上我们的一些污水排放都带来了一些问题。
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十二五”要根治渭河,而且要延续治陕治水的传统,把渭河治理好,我们主要是实施了以下几个工程:
一是要使水变清。过去我们杜绝了大城市,就是渭河两岸大城市的污水排放的工程,但是小集镇、乡镇村污水仍然排向了渭河。这一次我们是下决心要使水变清,加大污水处理的工程力度,这一部分的工程任务还是比较重的。
二是要使河道通畅。河堤加宽加固,河滩要平整优美,由于历史上挖沙采金,渭河河道是破烂不堪,所以这一次下决心治理河道,使它能够疏浚安通,同时把渭河的河滩整治成两岸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把河堤加宽成为我们新的交通干道。
三是在渭河下游建设一批防洪工程。比如我们华阴一带的“两华”地区,雨季的时候,南线支流最容易造成水灾。这一次我们在华阴一带要建面积比较大的蓄洪区,把雨季的水留住造福人民,又可以对下游进行调洪调沙。
整个渭河治理的工程大体上五年要有大的变化,三年要有明显的变化,从目前进展的情况来看,应该说还是比较好的,我们想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将来的渭河一定是一条非常美丽的河,是一条景观河、安澜河、生态河。
新加坡《联合早报》:在避灾搬迁工作中,政府要怎么做到让人民愿意搬迁?怎样让百姓在搬迁的同时也留住自己的“幸福感”?
赵正永:现在搬迁和过去搬迁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这就是追求幸福的生活,追求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大家所共有的。所以,我们现在的搬迁不是简单的给农民解决一个住房的问题,是和我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我们的农民就业、生产都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在搬迁的这些地方,都要建设好我们的公共服务,让医院、学校、养老中心、便民服务的一些设施离群众更近。
现在,农民不再固守在自己原来的地方,靠一点土地来养活自己。陕西农民的收入当中,工资性的收入和经营性的收入比例已经大体相当,而过去主要是经营性的收入。我们想通过我们的努力,不仅仅让工资性的收入超过经营性的收入,而且要让农民的财产性的收入大幅度的提高。
为了顺应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应该让他们理直气壮的走进城镇,走到我们公共服务设施比较齐全的地方。所以,我们在这一次的避灾扶贫搬迁过程当中,得到了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拥护。当然,279万人也不可能个个都愿意,对于一些暂时还不太理解的,我们也尊重他们的意见,我相信当他看到其他的群众过上这种安居乐业的生活,他是会向往的,最终会改变的。请你们放心,我们绝对不会搞强迫的,违背群众意愿的事情。谢谢!(大秦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