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查看日志|返回日志列表

瞧瞧古人用啥来解“衣扣”(图)

标签西安市  专家介绍  博物院  文物局  2011-05-28 11:40

玉器“觿”(xi)非常小巧,不足10厘米 本报记者 赵雄韬 摄

  

你知道古人用什么来解“衣扣”吗?昨日,本报联合西安市文物局在西安博物院举行的第四期鉴宝活动现场,藏友李先生收藏的一件小玉器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这个玉器名叫“觿”(音xi)。它非常小巧,细长不足10厘米,是玉质的,一头造型如鸟头,另一头细长,而略微上翘。李先生说,这件玉器是他四五年前从外地买的。

  鉴宝专家介绍说,这件“觿”从制作工艺上能看出有的地方是用现在打孔技术制作的,不属于真品,应是现代工艺品。

  那么,造型小巧的觿在古代是做什么的呢?专家说,觿是古代一种锥形实用器,是用来解“绳结”的,它产生于旧石器时代,在“结绳记事”的年代广泛使用,其材质有骨、玉等。

  古人没有纽扣而用布条系衣服,系得太紧便不好解开,就用觿细长微翘的一端挑开。那时,很多人都随身佩带觿。觿几乎贯穿了中国的整个历史,在汉朝尤其流行,后来还逐渐演变成配饰(挂于腰间),是成组佩玉中的一种,一般位于组佩的下部,也作祭祀品用。

  考古学家曾在很多古代墓葬中发现有玉觿,一端多为鸟、龙等造型,一端则细长上翘。

  昨天的鉴宝现场,还有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宝贝。

  “郭子仪拜寿”瓷瓶挺珍贵

  藏品:一个大瓷瓶,上面绘有拜寿、出征等图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色彩饱满,可惜瓷瓶底部有一个孔。

  收藏故事:藏友韩先生说,这个瓷瓶是2008年朋友花了2万元从河南收来的。当时瓷瓶的底部就有一个孔,是后人为了当台灯钻出来的,就是不知瓷瓶上的人物是谁。

  专家点评:这个瓷瓶是清代同治时期的,瓷瓶上所绘图案为“郭子仪拜寿”,内容涉及“刀马人”。所谓“刀马人”就是以兵器、战马、武士或战将三者为主题,描绘战争或习武场面的纹饰。它在康熙时期的瓷器上非常流行,寄托打下江山的不易。“郭子仪拜寿”是古时民间颇为流行的吉祥图案,意喻为国立功,受民爱戴和德行德能、子孝父荣的祥和大家景象。这件瓷器的做工非常细腻,是一件值得好好收藏的珍品。

  陕西原省长赵寿山用过的墨盒

  藏品:一个铜制的墨盒,墨盒中间刻有“国耻纪念”四个大字,右侧抬头刻有“寿山志弟惠存”,左侧落款刻有“邱鸿钧”,落款时间为“癸酉孟夏”

  收藏故事:这个墨盒是10多年前,藏友张女士从古玩市场花1000多元淘的。张女士说,这个墨盒所刻的寿山,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陕西省省长的赵寿山。

  专家点评:这个墨盒是真品,上面的“国耻纪念”四个字应是日军侵华后,鼓励友人抗日的意思。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名流之间非常流行互赠墨盒,一般都找专门做墨盒的工匠,刻上彼此的名字,以及一些花鸟、兰草图案,或者一些诗句和励志格言,赠送好友。墨盒里一般要放上丝棉,再将研磨好的墨汁倒进去,随身携带。那时的人们还要随身携带一支毛笔和信纸。

  有“落款”的景泰蓝多靠不住

  藏品:卜女士带来一件景泰蓝的犀牛尊,造型奇特,整个尊的造型为犀牛,铜质品,背上有三个高高竖起的孔,颜色看起来温润沉重,整体为蓝色,上面勾勒有红色等线条。

  收藏故事:卜女士说,这是她哥哥在美国古玩店买的,去年送给她的。

  专家点评:这件景泰蓝为赝品,最明显的鉴别方法就是有落款。此外,早期的铜质会有些偏红。景泰蓝一般不会有落款。

  据了解,景泰蓝属珐琅器,初盛时期是元末明初,到了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年~1456年),其工艺技术和质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后来将“掐丝珐琅器”称之为“景泰蓝”。在清代,景泰蓝又达到一个高峰,尤其是康、雍、乾三朝,其纹路更匀称精美,花鸟草虫图案更生动多姿,龙凤图案越发显得刚柔相济。因为景泰年的最为出名,不少赝品会打出“景泰年制”,而景泰一朝只有短短的七年。专家说,景泰蓝有落款的极少,在购买时若遇到有落款的多靠不住。

  ■参与本期鉴宝的专家

  王长启 西安市考古所副研究员、西北大学兼职副教授

  贾晋华 西安市文物交流中心主任

  王锋钧 西安博物院副院长

  贾麦明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研究员

  王档荣 陕西文化艺术品司法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宝石鉴定师

  王蔚华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馆员

  ■下期预告:大型免费民间收藏鉴赏月活动开始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下周本报联合西安市文物局将举行两场,分别在秦二世陵遗址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本报30日上午9点至11点开通热线029—88429058接受报名,因鉴定时间有限,每次只遴选20余藏友参加,每名藏友携带宝贝不得超过3件。本报记者 周艳涛 卢红曼实习生 黄禹铭(西安晚报)

分享 753 次阅读 | 0 个评论

留下脚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