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在由中国互联网协会、滴滴公司主办的《共享经济下的约租车(专车)模式上海创新和探索》论坛上,上海市交通委正式宣布向滴滴快的专车平台颁发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这是国内第一张专车平台的资质许可,滴滴快的也成为第一家获得网络约车租车平台资质的公司。
(相关报道见B01版)
大概从去年8月起,众多互联网专车产品相继问世后,借助于疯狂的补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成为民众的“日用品”和“必需品”,让万千正遭遇着“打车难”以及对于出租车行业颇有怨言的民众看到了新的替代品,专车作为一种市场创新,已经基本得到公众的认可,更是被舆论赋予了出租车改革的使命和责任。
只是,与民众的万千宠爱不同,正当互联网专车产品风生水起、如火如荼的时候,监管部门并未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反而到处使劲“灭火”。我们看到,多个省市相关部门陆续叫停了专车服务。专车服务,短时间里犹如过山车一样,从高处突然滑入低谷,专车服务何去何从,成为一个巨大的问号。
应该说,今年年初,在持续调研之后,交通运输部表了态,一方面支持“鼓励创新”,这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但另一方面,又明确“私家车禁入专车运营”,这等于是砸了在专车司机中分量很重的私家车主的“饭碗”。但不管怎么说,相较于多地严厉的封杀政策,交通运输部的表态,让专车服务看到了“死里逃生”的希望,处于低谷中的专车看到了阳光的温暖照射。
而第一个吃螃蟹的上海,现在开出了国内首张专车平台的资质许可,拥有这个资质就代表着专车有了正式的身份,这无疑是专车命运的又一个新的转折点。难怪媒体说“这是专车在国内诞生一年多时间以来的里程碑事件,表明了政府和业界对交通领域移动互联网创新的肯定和认可,专车也将有望寻得路径走向‘合法’”。
从政策和趋势上,专车服务的规范化之路正徐徐开启。作为改革的一个成果,值得欢迎,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网络约租车行业的“上海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发放一张牌照,而是同步建立了一套专车服务的规则制度。报道中并没透露细节,但也可以看到,“上海模式”对于平台方、车辆、司机也都设置了严格的准入条件,比如说,车辆需要通过平台审查后获取营运证,司机也需要通过平台审查后获取从业资格上岗证。
其实,就在7月份,交通运输部就对外证实,《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在制定过程中。现在,“上海模式”俨然提供了一个未来专车服务的观察窗口,让人们对于专车未来的“顶层设计”有了合理的想象空间和大致方向。
某种程度上说,发放牌照容易,专车服务,规范化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还应该看专车服务的规则制度——看看这套新的规则制度的出发点是否能够让专车行业可持续发展,方便老百姓的同时也能够有效防范侵害消费者利益事件的发生。可以这么说,正是有出租车存在问题的“前车之鉴”,正在上路的专车才更应该避免重犯出租车的问题。这是专车规范化过程中需要极力避免的。(华商报)
评论